《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交互学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交互学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注解

词语解释:

  • 挑灯:拨亮灯光。古代点油灯,需不时挑动灯芯使灯光更亮。
  • 梦回:梦中回到。
  •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句意赏析:

词人醉酒后拨亮灯光,反复端详宝剑,表现出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和渴望。梦中回到军营,听到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展现了昔日抗金战场的壮阔场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注解

词语解释:

  •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
  • 麾下:部下。
  • 炙:烤肉。
  • 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 翻:演奏。

句意赏析:

描写军营中犒赏士兵的热闹场面和雄壮的军乐声,展现了军队的豪迈气势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沙场秋点兵。" 注解

词语解释:

  • 沙场:战场。
  • 点兵:检阅军队。

句意赏析:

简洁有力地描绘了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的壮观景象。"秋"字点明季节,也暗含肃杀之气,为军事行动增添了庄重感。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注解

词语解释:

  • 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三国时刘备曾骑的卢马跃过檀溪。
  • 霹雳:响雷,形容弓弦声巨大。

句意赏析:

用夸张手法描写战马如的卢般飞奔,弓弦声如惊雷般震耳,生动表现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场面和将士们的勇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注解

词语解释:

  • 了却:完成。
  •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大事。

句意赏析:

表达了词人渴望完成收复中原的壮志,建立不朽功名的理想。这两句是全词情感的最高点,展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注解

词语解释:

  • 可怜:可惜。

句意赏析:

笔锋陡转,从梦境回到现实,感叹自己已生白发而壮志未酬。一个"可怜"道尽无限悲凉,与前文的豪壮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梦境中的军营生活,下片写想象中的战斗场景,最后一句回到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豪放与悲凉的统一:全词大部分篇幅气势豪迈,最后一句转为悲凉,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词的特点。
意象的运用:选取"剑"、"角"、"马"、"弓"等军事意象,营造出雄壮的战争氛围。
结构的巧妙:前九句写梦境和想象,最后一句点醒现实,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主题思想

爱国情怀: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了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无奈。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辛弃疾 (1140-1207)

字号:字幼安,号稼轩

籍贯:山东历城(今济南)

历史地位: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

生平:少年时参加抗金义军,南归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但未被采纳,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文学成就:其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亦长于白描。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南宋历史背景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初期,当时北方已被金国占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虽然有许多爱国志士主张北伐收复失地,但朝廷主和派占上风,抗金主张难以实现。

相关历史事件时间线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兵占领中原
1140年
辛弃疾出生
1161年
辛弃疾组织抗金义军
1162年
辛弃疾南归
1207年
辛弃疾逝世
1279年
南宋灭亡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期,为好友陈亮(字同甫)而作。陈亮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两人志同道合,经常诗词唱和。当时辛弃疾已被罢官多年,壮志难酬,借这首"壮词"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互动测验

1.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指的是什么?
A. 八百里长的战线
B. 一种名贵的牛
C. 八百里的行军路程
D. 八百里的军营范围
正确答案是B。"八百里"典出《世说新语》,指一种名贵的牛。
2. 这首词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A. 总结全词
B. 形成强烈反差
C. 点明现实处境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是D。最后一句既总结了全词,又与前文形成反差,同时点明了现实处境。

创意写作任务

假设你是辛弃疾的朋友陈亮,在收到这首词后,请写一封回信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不少于150字)
感谢你的创作!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