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哲学概念知识图谱

探索《论语》的哲学世界

基于知识图谱的儒家核心概念可视化系统,深度解析孔子思想的精髓与概念间的复杂关系,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全新的认知视角。

系统介绍

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资料

本网站《论语》相关数据的原始来源为台湾省中央研究院 - 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该语料库是古籍研究领域具有广泛认可度的标注型语料库,自1990年由黄居仁(中央研究院语言所研究员)、谭朴森(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陈克健(中央研究院资讯所研究员)、魏培泉(中央研究院语言所研究员)等学者共同发起建构以来,建设工作从未间断。随着研究需求的拓展,其语料覆盖范围已从初始的上古汉语,逐步扩充至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为古籍文本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支撑。

《论语》数据资源

基于上述权威原始语料,本网站以《论语》为核心展示对象,首先对带标注的《论语》全文开展剔除冗余标注、修正格式误差、统一文本编码等一系列数据清洗与规范化处理,以确保基础文本的准确性;在此前提下,再通过语义重要性评估与研究价值筛选,最终确定172个《论语》中高频出现、且具备人文研究意义的概念字词作为核心内容。

目前网站呈现的核心数据包含:概念词对应的《论语》原句及所属篇章、概念提出者信息、概念词语境释义、高频共现概念、语义相似概念、逻辑对立概念等,总计形成超4000条结构化数据条目。其中,概念词的基础释义主要参考中文古诗文领域权威平台"古诗文网"提供的《论语》原文释义,以保障释义的经典性与准确性;概念词语境释义与概念间关系(共现、相似、对立)推理,则综合考察并选用了deepseek-r1、deepseek-v3、qwen-turbo-latest、qwen-max-latest、qwen-long-latest等主流中文通用大模型进行批量推理与效果对比,以此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与覆盖范围。

为最大程度减少大模型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的偏差,网站团队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多名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员,对模型生成的语境释义及概念关系数据开展多轮人工校对与交叉评价,最大程度保障最终呈现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学术严谨性。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本体架构(CAPOnto)

CAPOnto(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本体架构),是针对当前古籍领域知识组织多以人物、时间、事件等具象实体为核心,却缺乏对"道""仁""君子"等抽象哲学概念的语义内涵、流变脉络及关联网络专门设计的研究缺口,所构建的专注于抽象哲学概念的多维知识组织体系。

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抽象概念"内涵解析 - 语境还原 - 源流考证"的一体化需求,弥补传统具象实体导向架构难以支撑概念层面深度挖掘的不足,既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提供系统化的知识组织工具,也为后续AI赋能的概念挖掘与服务奠定结构化知识基础。

在模型架构构建的模型参考阶段,CAPOnto 综合考察了 SKOS、CIDOC CRM、Schema.org、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等多类古籍知识组织领域的常用本体模型,最终选择以 SKOS 与 CIDOC CRM 为核心复用对象。二者形成功能互补,可覆盖概念 "内涵 - 外延" 完整维度,同时 CAPOnto 遵循 "基础复用 + 领域扩展" 路径,通过自定义类与属性满足领域专指性需求,兼顾架构规范性与适配性。

CAPOnto采用"双维度三层级"的层级化架构设计,实现哲学概念的体系化组织:

  • 横向语义关联维度:聚焦概念内涵结构化表达,分为概念释义层、语义关系层和概念分类层
  • 纵向组织网络维度:侧重概念语境历史化呈现,构建核心概念层、语境关联层和源流考证层

横纵两个维度通过有机衔接,形成"内涵 - 外延"相互印证的知识组织闭环,满足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对概念组织的专指性需求。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本体架构示意图

网站功能与使用说明

本网站是一个集知识可视化、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数字人文平台,专注于对《论语》中的核心哲学概念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展示与解析。

概念释义系统

提供《论语》中 172个核心概念(如"仁"、"礼"、"义"、"孝"、"信"等)的详细解读

每个概念包含:

  • 中文名称、拼音、类型(如"伦理价值"、"政治哲学"等)
  • 详细释义(含引用原文、现代解释)
  • 在《论语》中的出处(原文 + 译文 + 篇章来源)
  • 相似概念、对立概念、共现概念
  • 相关学术文献推荐

图谱可视化

本网站包括概念释义网页的树状图以及图谱展示页面的知识图谱

1.树状图展示:

  • 以树形结构展示概念的层级与关系,支持展开/折叠/重置视图。
  • 展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如相似、对立、共现)

2.知识图谱展示:

使用 ECharts 构建交互式知识图谱,展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如相似、对立、共现)。

支持:

  • 鼠标放到节点可显示节点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 按概念类型(如政治、伦理、生活境界等)颜色分类

上古汉语词类标记

本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参考了台湾省中央研究院的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的词类标记体系,用于文本分析和概念提取,在图谱展示页面有显示。以下是主要的词类标记及其说明(可上下滑动):

标记 说明
A 新词
C 连词
DA 范围副词
DB 语气副词
DC 否定副词
DD 时间副词
DF 程度副词
DG 处所状语
DH 方式副词
DJ 疑问副词
DL 关联副词
DN 名词状语
DV 动词状语
I 感叹词
NA1 有生名词
NA2 无生名词
NA3 集体名词
NA4 处所词
NAS 时间词
NB1 人数名(有生)
NB2 事物名(无生)
NB3 国家名(集体名词)
NB4 处所名
NB5 时间名
NF 量词(单位词)
NG 方位词
NH 代词(指代词)及第一二人称尊卑称
NI 抽象名词及衍生名词
P 介词
S 数词
T 助词
U 待分析词句
VA 动作不及物动词(内动)
VC1 动作单宾动词(外动)
VC2 准动作单宾动词(准外动)
VD 动作双宾动词(外动双宾)
VE 后接句宾或动词组的动作及物动词(外动子)
VF 复杂双宾动词(外动复)
VG 分类动词
VH1 状态不及物动词(内静)
VH2 准状态不及物动词(准内静)
VI 状词(叠音而表状态之词、附词缀的词,以及连绵词中表状态用的词)
VJ 状态及物动词(外静)
VK 后接句宾或动词组的状态及物动词(外静子)
VM 助动词(法相动词)
VP 使成动词:动词的使动、意动及其他不及物转及物用法

注:本表格展示了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中使用的词类标记体系,这些标记在本系统的文本分析和概念提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论您是哲学研究者、国学爱好者还是学生,本网站都将为您提供深入了解《论语》的全新视角,助力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索与理解。

核心概念示例

点击以下概念卡片探索详细信息

Dào

Rén

Xiào

Zhōng

Xìn

开始您的探索之旅

无论您是哲学研究者、国学爱好者还是学生,本系统都将为您提供深入了解《论语》的全新视角

开始探索

Dào
概念类型:根本范畴

概念释义

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论语》中具有多重含义:既指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指社会伦理规范,还指个人行为准则。

孔子强调""的实践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生",认为只有确立根本,才能自然产生。既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朝闻,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在《论语》中,具有以下重要维度:

  • 治国之:先王之、邦有、邦无
  • 人生之:士志于、守死善
  • 方法之:吾一以贯之
  • 自然之:天、天命

孔子认为是君子追求的最高目标:"士志于",主张"志于,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置于道德修养体系的核心地位。

查看百度百科"道"词条

《论语》出处

原文 释义 含义 出处
君子务本,本立而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 强调根本原则的重要性 学而篇 · 有子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时,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事之道,可称得上孝了 孝道体现在遵循父亲的正确原则 学而篇 · 孔子

概念关系

相似概念

君子

对立概念

郑声

共现概念及次数

天道 治国 君子 修身

概念关系树状图

学术文献

相关研究

论《论语》中"道"的多重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陈明 · 哲学研究, 2022
从"天道"到"人道":儒家伦理的形上基础
李哲 · 中国哲学史, 2021
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比较研究
张华 · 极哲学, 2020
儒家"道"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王阳明 · 政治思想研究, 2019

《论语》概念知识图谱

本可视化展示了《论语》中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通过图谱形式揭示儒家思想的内部关联结构

政治哲学
实践智慧
生活境界
伦理价值
社会批判

© 2025 论语中的哲学概念图谱

本网站内容基于《论语》及学术研究,致力于呈现儒家哲学概念的完整体系

数据来源:论语原文、学术文献及概念分析模型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