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见证华夏文明的辉煌历程
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夏朝确立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商汤率领部落联军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考古发现证实的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结束了商朝"不常厥邑"的迁都历史,此后商朝又称殷朝或殷商。这一举措稳定了统治,促进了商朝后期的繁荣发展。
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理念。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失去诸侯信任。犬戎入侵时,诸侯不再救援,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开启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诸侯争霸局面形成。周王室逐渐衰微,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会盟诸侯,确立了霸主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包括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奖励军功、重农抑商、推行郡县制等,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长城和驰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烧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著作,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方士,以加强思想控制。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破坏,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开创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与罗马帝国齐名,汉族名称由此而来。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提倡节俭,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乃至欧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影响。
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国有、禁止奴婢买卖、改革币制等,但因脱离实际,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政权覆灭。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之一,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但也促进了军事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后前秦瓦解,东晋得以维持,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杨坚废周建隋,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实行三省六部制,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李渊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对外开疆拓土,史称"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任人唯贤,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史称"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
武则天废唐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打击门阀士族,发展科举制度,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才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和边缘地区出现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在宋代得到完善和广泛应用。
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缴纳岁币。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长期的战争状态,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范仲淹主持变法,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措施,旨在整顿吏治、富国强兵。但因触动保守派利益,仅一年多就宣告失败。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变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富国强兵,缓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但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最终失败。
金军攻破开封,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取得郾城大捷等一系列胜利,有望收复中原。但宋高宗和秦桧主张议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与金签订屈辱和约。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此后蒙古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疆域辽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社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郑和受明成祖派遣,七次率领庞大船队出使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推行改革,包括考成法整顿吏治、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等,使明朝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史称"万历新政"。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金与明朝进行了多次战争,逐渐壮大,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建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出现"康乾盛世",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但后期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誉为"开台圣王"。
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维护了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有利于无地或少地农民,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乾隆帝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标志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全面实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英法联军以"修约"未果为由发动战争,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发起的自强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中国军队在镇南关等地取得胜利,但清政府"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法国势力侵入中国西南地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偿巨额军费。此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主张变法。
维新派推动光绪帝进行政治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变法仅持续103天就被慈禧太后等守旧派镇压,史称"百日维新"。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遭到英、美、法等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兴办学校、设立商部等,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迁都北京。
袁世凯复辟帝制,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后病逝。
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文化,主张文学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至嘉兴南湖,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标志着中国革命面貌的根本改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黄埔军校在广州建立,培育了大批革命军事与政治人才,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因帝国主义在沪枪杀中国工人引发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性的工人、学生和市民斗争浪潮。
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正式发起,革命势力迅速发展。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批革命人士遭到镇压,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日本关东军发动事变并迅速侵占东北三省,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在江西瑞金成立的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为后续革命斗争积累了组织与制度经验。
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转折并保存了中国革命力量。
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军事和组织上实现重大转折,为长征胜利奠定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南京陷落后发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成为侵华战争中最沉痛的历史记忆之一。
由八路军主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及伪军据点与交通线,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遭袭,损失重大,进一步加剧了国共合作的紧张与破裂趋势。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历史阶段。
各大战场战事升级,解放战争进入全面阶段,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力量对比持续变化。
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主力,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基础。
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保家卫国,维护了国家安全与东北边境稳定,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实施国家工业化起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推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随后国家推进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标志着国防科技迈上新台阶,提升了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要论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维护长期繁荣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加入WTO,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对外贸易与投资迅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与开放型经济。
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展示综合国力与社会发展成就,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
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互联互通与国际合作共赢。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推进科学防控与复工复产,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