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的结构与材料
光纤结构示意图
图1:光纤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光纤是工作在光波波段的圆柱状介质波导,由纤芯、包层和涂覆层组成。
纤芯
折射率高于包层,以满足全反射条件实现光的传输
材料:二氧化硅(SiO₂)为主,掺杂二氧化锗等提高折射率
包层
包围纤芯,提供全反射界面
材料:纯二氧化硅或掺杂三氧化二硼等降低折射率
涂覆层
保护光纤,防止机械损伤和环境影响
材料:硅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等
结构特点
- 纤芯:直径通常为8-10μm(单模)或50-80μm(多模),折射率最高
- 包层:直径通常为125μm,折射率略低于纤芯,形成全反射条件
- 涂覆层:直径通常为250μm,提供机械保护和环境隔离
材料组成
- 纤芯和包层:多由二氧化硅(SiO₂)等材料制成,掺杂不同物质(如二氧化锗、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硼等)来调整折射率
- 涂覆层:常用硅树脂、硅橡胶等材料,提供机械保护
光纤的分类
按材料分类
塑料光纤
- 纤芯粗,数值孔径高
- 可实现多种模式传输
- 适用于局域网及近距离通信
石英光纤
- 损耗低、频带宽
- 工作在紫外光 - 近红外光波段
- 适用于长距离通信
按横截面折射率分布分类
图2:阶跃型光纤与渐变型光纤折射率分布对比
均匀光纤(阶跃型光纤)
- 纤芯折射率均匀
- 包层折射率也均匀
- 两者有明显阶跃
- 折射率分布:n(r) = n₁ (0 ≤ r ≤ a)
- n(r) = n₂ (r > a)
非均匀光纤(渐变型光纤)
- 纤芯折射率随半径变化
- 折射率分布规律为:n(r)=n(0)[1−2Δ(r/a)^g]^(1/2)
- 其中Δ为相对折射率差,a为纤芯半径,g为折射率分布指数
- 通常g≈2时,光纤具有最小模式色散
按纤芯中传输的模式数量分类
特性 | 单模光纤 | 多模光纤 |
---|---|---|
纤芯直径 | 8∼10μm | 50∼80μm |
模式色散 | 无 | 存在 |
适用场景 | 长距离、高速率通信 | 传输距离近、小容量的场景 |
带宽 | 高 | 较低 |
成本 | 较高 | 较低 |
光纤的传输特性
(一)损耗特性
损耗会使光信号能量/功率减小,限制传输距离(存在噪声)。
其中α'为衰减系数,单位dB/km时α=4.343α'
损耗类型
- 材料吸收损耗:材料中粒子吸收光能造成光信号降低
- 散射损耗:改变光的方向,使光不能传输到接收端
- 使用中的损耗:包括弯曲损耗和连接损耗
图3:不同波长下的光纤损耗示意图(1400nm附近因OH⁻吸收出现损耗峰)
(二)色散特性
色散是信号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群速度而使信号发生畸变的过程。
输入脉冲
输出脉冲(展宽)
图4:色散导致脉冲展宽示意图
色散类型
- 模式色散:不同模式的传播速度差异导致
- 材料色散:光纤材料本身折射率和波长呈非线性关系导致
- 波导色散:波导结构导致的色散
其中D为色散系数,Δτ为时延差,Δλ为波长间隔,L为光纤长度
(三)非线性效应
产生原因是光纤传输的光功率增高,使折射率与光功率相关。
非线性效应类型
- 散射效应:如受激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
- 折射率相关效应:如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FWM)
非线性效应的影响
非线性效应会产生新的频率成分,导致信号脉冲展宽;改变信号相位,导致信号交叉干扰。
光纤的传输原理
基于光的全反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在纤芯和包层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实现光的传输。
图5:光纤中光的全反射传输原理
分析方法
射线法(几何光学)
- 近似为光线
- 简单直观
- 无法分析单模光纤
波动法(波动光学)
- 基于电磁场理论
- 复杂但精确
- 适用于所有场景
关键概念与公式
数值孔径的意义
数值孔径(NA)是光纤接收光能力大小的量度。实际工作中数值孔径不能过大,否则会有更多模式,导致色散,影响通信容量。
光纤的制造工艺
最常用方法是预制棒法,制造过程为:原料制备 → 制棒 → 清洗 → 拉丝(高温) → 性能测试 → 包装入库。
原料制备
制棒
清洗
拉丝
图6:光纤制造主要工艺流程
原材料与反应
制作石英光纤材料的反应,原材料如SiCl₄、GeCl₄、CF₂Cl₂等在高温(1400∼1600°C)下与O₂反应生成SiO₂、GeO₂、SiF₄等。
制棒方法(气相沉积法)
管外法
- 包括OVD、VAD法
- 效率高
- 难以控制,不适用于制作折射率复杂的渐变光纤
管内法
- 包括MCVD、PCVD法
- MCVD无污染,但效率不高
- PCVD加热效率提高
预制棒熔缩
加热火焰缩为实心预制棒,火焰缩在床上进行。这是光纤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光纤的质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