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学习指南

导论:国家安全的时代意义

国家安全定义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维护和塑造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国内外两个"大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时代安全形势

  • 国家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
  • 发展和安全利益面临重大挑战
  •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重叠交织
  • 国际和国内安全风险传导联动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

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

非传统安全

主要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当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非传统安全的特征,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又是从传统安全领域诱生出来的,这些风险联动叠加,将破坏国家利益,最终危害国家安全。

第一章 完整准确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保卫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20世纪80年代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坚持"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并提出反对结盟式集体安全、强调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并重、军事战略从"要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转到建设现代化国防上等战略思想。

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基本规律认识的新阶段新境界。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

2014

首次正式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2015

法律确立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并规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2

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专章,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战略部署。

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

十个坚持

  •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 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 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
  • 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
  • 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五个统筹

  • 统筹开放和安全
  • 统筹发展和安全
  •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 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 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重大意义

  • 时代意义: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和科学回答
  • 政治意义:为增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供了指导
  • 理论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继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推进了世界安全理论的创新
  • 实践意义: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重点领域

  • 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
  •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
  • 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
  • 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粮食安全
  • 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
  • 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
  • 深海安全、极地安全

基本特征

  • 涵盖领域上的全面性

    统筹各领域安全,形成全面覆盖的安全体系

  • 认识方法上的系统性

    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

  • 实践推进上的统筹性

    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动态平衡

  • 安全效果上可持续性

    注重长期安全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在党的领导下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党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

实践要求

  •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开创性成就

  1.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2. 以坚定意志和坚强毅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 健全和完善国家法治体系,制定或修改20余部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法律、110余含有国家安全条款的法律法规
  4. 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科学内涵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把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侵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和规律,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实现并不断巩固共同安全。

重要特征与战略任务

重要特征

  1.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
  2. 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
  3.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4. 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5.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

战略任务

  1. 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2.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3.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4.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政治安全根本

政治安全主要包括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风险挑战

  •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
  • 策划"颜色革命"和"西化"中国图谋从未停歇
  • "三股势力""台独"等"分化"中国的威胁依然存在
  •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过程长期艰巨

经济安全基础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秩序安全等。

三大基本经济制度

  • 所有制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资源配置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屏障

国土安全

由领陆安全、领水安全和领空安全构成的整体,国家对领陆、领水、领空行使完整主权。

生态安全

包括生态空间安全、生态系统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全球化生态问题应对安全。

资源安全

包括可再生资源安全和不可再生资源安全,确保资源持续稳定供应。

网络安全

包括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

核安全

包括核设施安全、核材料及放射性废物安全、防止核扩散。

太空安全

国家的太空资产、太空权益和轨道环境免受威胁或侵害的状态。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定义

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仍能保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维持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关联耦合、动态平衡的状态。

我国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全球唯一的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必须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水平。

风险挑战

  • 产业基础投入不足,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
  • 产业链供应链前后方向关联度不够紧密,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竞争力还不够强
  • 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存在被断供的风险

粮食安全

定义

国家立足粮食自给,在粮食生产总量、满足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确保种源自主可控等方面没有威胁和不受威胁的状态。

核心粮食

主要指三大农作物,即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新粮食安全观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