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国家安全的时代意义
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
国家安全的定义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维护和塑造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
- 国家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 领土完整:国家领土不能被分裂、侵占和割让
- 人民福祉: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 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保持有序运行
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
国内外两个"大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宏观背景。
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
- 复杂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联动
- 多变性:安全威胁的来源、方式和强度不断变化,难以预测
- 联动性:一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可能引发其他领域的连锁反应
- 紧迫性:一些安全威胁如重大疫情、网络攻击等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领域
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它是以国家主权的维护为核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国家主权安全,国家应对主权被侵犯的战争和军事要素。
- 政治安全
- 国土安全
- 军事安全
非传统安全领域
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安全问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民族宗教冲突和高危传染性疾病等。
- 经济安全
- 文化安全
- 社会安全
- 科技安全
- 生态安全
- 生物安全
- 网络安全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
当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非传统安全的特征,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又是从传统安全领域诱生出来的,这些风险联动叠加,将破坏国家利益,最终危害国家安全。
第一章 完整准确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保卫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改革开放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坚持"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并提出反对结盟式集体安全、强调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并重、军事战略从"要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转到建设现代化国防上等战略思想。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 强调国家主权和安全是最高利益
- 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基本规律认识的新阶段新境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次正式提出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法律确立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并规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国家安全法》的重要意义
- 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法律地位
- 明确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 规定了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 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 规定了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
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专章,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
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
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
科学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极地、太空、深海、生物等诸多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工作的各个方面。
"十个坚持"
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个坚持"要求:
- 1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 2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3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 4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 5 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 6 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
- 7 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 8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
- 9 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10 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五个统筹"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五个统筹":
- 统筹发展和安全
- 统筹开放和安全
-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 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 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重大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时代意义
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和科学回答,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有效应对各种安全挑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政治意义
为增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供了指导,确保国家安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理论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继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推进了世界安全理论的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
实践意义
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我们有效应对各种安全挑战,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第二章 在党的领导下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
实践要求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必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构建党委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国家安全工作格局。
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清正廉洁、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
开创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以坚定意志和坚强毅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以坚定意志和坚强毅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 健全和完善国家法治体系,制定或修改20余部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法律、110余含有国家安全条款的法律法规,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 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科学内涵
总体要求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核心要义
"五个要素"和"五对关系"构成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核心要义,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和灵魂。
"五个要素"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五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国际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外部条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对关系"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五对关系"是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则,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辩证思维: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
外部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内部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有机统一。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领域,必须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构建集多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统筹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自身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共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相统一。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总体目标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安全和塑造安全,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主要任务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加强国家安全立法工作,完善以《国家安全法》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健全国家安全战略体系
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
构建国家安全政策体系
完善国家安全政策制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国家安全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国家安全风险的感知、预测、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
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安全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践要求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
第三章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
政治安全
核心地位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是维护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确保国家政权稳固、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
- 政权安全:国家政权的稳固和正常运转
- 制度安全: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和稳定
- 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执政安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政治安全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部干涉
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干涉我国内政,企图颠覆我国政权、改变我国政治制度。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各种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企图动摇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民族分裂势力活动
"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不断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网络政治安全威胁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政治安全的重要领域,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谣言等网络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维护措施
维护政治安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和抵御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确保国家安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防范和打击各种分裂势力
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加强网络政治安全保障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范和打击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谣言等网络安全威胁,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国土安全
基本内涵
国土安全涵盖领土、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是指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海洋权益及边疆边境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的状态。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是传统安全备受关注的首要方面。
国土安全的主要内容
- 领土安全:国家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
- 自然资源安全:国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 基础设施安全: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 边境安全: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 海洋权益安全: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国土安全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领土争端
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如南海争端、钓鱼岛争端等,这些争端给我国领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海洋权益争端
我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的海洋权益受到一些国家的侵犯和挑衅,海洋权益争端日益突出。
边境安全压力
我国边境地区面临着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等安全压力,边境安全形势复杂严峻。
自然灾害威胁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维护措施
维护国土安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土安全建设,提高国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国防建设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国防实力和军队战斗力,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
加强海洋维权执法
加强海洋维权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加强边境管理
加强边境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完善边境防控体系,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安全。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经济安全
战略地位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重点防控好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保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受伤害。
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 产业安全:国家产业体系完整、安全、稳定运行
- 金融安全: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 能源资源安全:国家能源资源的安全供应和合理利用
- 粮食安全:国家粮食的安全供应和质量安全
- 贸易安全:国家对外贸易的安全和稳定
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受全球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