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是磁县瓷器的起源阶段。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磁县发掘了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 年)高润墓,出土了青瓷碗等器物,这是磁县地区发现较早的瓷器实物,表明当时磁县已开始烧造瓷器。此时的瓷器以青瓷为主,烧制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胎质较粗,含有较多杂质,釉色也不够纯净,多呈青灰色或黄绿色,但为后续瓷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代磁县瓷器在北朝基础上继续发展。贾壁窑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瓷器种类有所增加,除了常见的碗、盘、壶等,还出现了高足盘等新器型。此时青瓷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胎质相对细腻,釉色更加均匀,部分产品釉色呈现出清亮的青绿色。同时,白瓷开始出现,这是磁县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来白瓷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唐代,磁县地区的瓷器生产逐渐从青瓷、白瓷并行向以白瓷为主转变。这一时期,邢窑白瓷的兴盛对磁县产生了一定影响,磁县白瓷在制作工艺和品质上不断学习和改进。其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纯净莹润,接近邢窑白瓷的水平。器型更加丰富多样,除日常生活用品外,还出现了一些造型精美的工艺品。
宋金时期,磁县西部出现了著名的磁州窑,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花瓷而闻名于世,其装饰技法丰富多样,除了白地黑花外,还有刻花、划花、剔花、红绿彩等。白地黑花瓷是在白色的瓷胎上用黑色颜料绘制各种图案,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诗词等,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这种装饰风格打破了以往瓷器装饰的传统模式,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纪元。
明清时期,磁县瓷器生产仍在继续,但发展较为缓慢。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仍然生产白地黑花等具有特色的瓷器产品。不过,随着其他地区陶瓷业的崛起,磁县瓷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