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Rubbing Technique)是中国传统复制技术之一,指通过宣纸、墨汁等材料,将器物(如碑刻、青铜器、砖瓦、甲骨等)表面的文字、纹饰或浮雕纹理转印到纸面上的技艺。
其核心在于"以纸覆物,施墨成像",兼具文献保存、艺术再现与文化传播三重功能。
2008年"金石传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追溯至东汉(公元2世纪),早期用于复制碑刻铭文,与金石学兴起密切相关。南朝《梁书》首次记载拓印应用于文献复制。
鼎盛时期:唐宋时期成为文化传播核心工具,推动书法、史学研究的普及。清代金石学复兴,全形拓(三维器物立体拓印)技术成熟,代表技艺巅峰。
现代转型:20世纪后,从学术研究工具拓展至艺术创作领域,融入当代艺术表达。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上纸、捶拓、蘸墨等传统工序。队员们用工具在载体上细细擦拭,感受着墨色在纸上慢慢晕染,原本平淡的载体逐渐显现出古朴而清晰的图案,那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文化的传承。
随后采访非遗拓印传承人,了解技艺脉络与传承故事,重点关注传承人将"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邯郸成语融入创作的"成语拓印"。
队员们通过视频和文字,梳理技艺在旅游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发展需求,为推动"非遗+旅游"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