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
完璧归赵
胡服骑射
邯郸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公元前386年迁都于此),是中原政治、军事与文化枢纽。
战国至汉代的文化繁荣(如平原君门客三千、荀子讲学等),催生了大量典故。
据中国文联统计,直接源于邯郸或与赵国历史关联的成语达1584条(如《史记》《战国策》《庄子》等典籍记载),其中具完整典故的逾200条。2005年邯郸被正式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历史“活化石”:成语浓缩赵文化精神:如“胡服骑射”体现改革魄力,“负荆请罪”彰示家国至上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语言艺术典范:四字结构凝练史诗叙事(如“围魏救赵”含完整战争策略),兼具文学美感与哲理深度,是汉语精髓的代表。
教育意义:“邯郸学步”警示文化自信,“纸上谈兵”强调实践真知,至今为教育提供鲜活案例。
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燕国少年到赵国邯郸学习当地人优雅的步姿,结果不仅没学会,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能爬着回去。
寓意:比喻盲目模仿他人,反而失去自身本色。
典故: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智斗秦王,最终将宝玉完好带回邯郸。
寓意:形容原物完整归还,捍卫国家尊严。
典故:赵武灵王在邯郸推行胡人服饰与骑射技术,使赵国强盛。
寓意:指改革创新,学习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