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经典诗作详细解析

陆游经典诗作详细解析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以爱国诗尤为突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既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又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示儿》

创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

陆游的绝笔诗,临终前写给儿子们的遗嘱

爱国情怀 临终绝笔 七言绝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赏析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游山西村》

创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

陆游罢官闲居山阴时所作

田园风光 哲理诗 七言律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品赏析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笔锋一转,交游酬答,写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爱国情怀 梦境抒怀 七言绝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品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作者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临安春雨初霁》

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陆游奉诏入京,暂住西湖边客栈时所作

写景抒情 七言律诗 感怀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当时他被重新起用,奉诏入京。诗的开头就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诗人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对再次来到京城感到无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诗人在小楼中听了一夜春雨,想象着明天清晨,深巷中一定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临安春雨后的清新景象,更蕴含着诗人对春光短暂、人生易逝的感慨。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描写了诗人在闲暇中写字、品茶的生活。看似闲适,实则隐含着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

最后两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金错刀行》

创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

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职时所作

爱国情怀 七言歌行 壮志豪情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作品赏析

《金错刀行》是陆游的一首七言歌行,作于他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职时。这首诗通过对一把金错刀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诗的开头两句"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描写了金错刀的精美和锋利,象征着诗人的才华和志向。"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两句,表达了诗人年近五十却功业未就的感慨,以及他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两句,回忆了诗人在京城结交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意气相投,相约共赴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名垂青史、报效国家的决心。

最后两句"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引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整首诗气势磅礴,感情激昂,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出门有怀》

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陆游离开四川东归途中所作

抒怀 七言律诗 壮志未酬

出门岂复有他怀,万里行歌亦壮哉!

纵有青冥犹可上,莫辞黄潦复相催。

人身正可轻千里,吾道何应老一邱。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作品赏析

《出门有怀》是陆游离开四川东归途中所作。诗的开头两句"出门岂复有他怀,万里行歌亦壮哉!"表达了诗人虽然离开四川,但仍然胸怀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纵有青冥犹可上,莫辞黄潦复相催"两句,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青冥"比喻高远的理想,"黄潦"比喻艰难的处境。

"人身正可轻千里,吾道何应老一邱"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人认为人生应该志在千里,而不应该老死在一个小山丘上。

最后两句"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描写了诗人在江湖漂泊的情景,以及他听到新雁落下时的感受。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胸怀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爱国情怀 七言绝句 忧国忧民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品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祖国山河的描写,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诗的开头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山河的雄伟,更暗示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描写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遗民"指沦陷区的汉族人民,"胡尘"指金人统治下的尘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迟迟不收复失地的不满。

整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书愤》

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陆游61岁时所作,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抒怀 七言律诗 壮志未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品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他61岁时。这首诗通过对自己早年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那时的诗人还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如山一般坚定。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描写了诗人早年的战斗经历。"楼船夜雪瓜洲渡"指的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军在瓜洲渡大败金兵的战役;"铁马秋风大散关"指的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诗人在大散关一带参加抗金斗争的经历。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对早年战斗生活的怀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塞上长城"是一个典故,南朝宋名将檀道济曾自比为"万里长城",诗人在这里以"塞上长城"自许,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的志向。但现实却是,诗人如今已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只能对着镜子感叹自己的衰老。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引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他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整首诗感情真挚,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黄鹤楼》

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

陆游途经武昌时所作

咏史怀古 七言律诗 抒怀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时。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作品赏析

《黄鹤楼》是陆游途经武昌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时",描写了诗人手持仙人绿玉枝,在初秋时节来到黄鹤楼的情景。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仙气缭绕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浪漫的基调。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苍龙阙角"指皇宫的一角,这里代指朝廷。诗人感叹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了,在黄鹤楼中喝醉了酒,竟然不知道时间的流逝。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两句,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以及历史遗迹的荒凉。"江汉交流"指长江和汉水在武昌交汇,"晋唐遗迹"指晋唐时期的历史遗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平生最喜欢听长笛,那悠扬的笛声仿佛能够裂石穿云,不知道现在在哪里能够听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沈园二首》

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

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怀念前妻唐琬所作

爱情 七言绝句 怀旧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作品赏析

《沈园二首》是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怀念前妻唐琬所作。这两首诗是陆游爱情诗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对唐琬的深切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第一首诗的开头两句"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描写了诗人重游沈园时的情景。城上的斜阳和悲哀的画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沈园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池台也已经改变,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两句,是这首诗的名句。诗人站在伤心桥上,看着桥下碧绿的春水,想起了当年唐琬在这里的身影,就像一只受惊的鸿雁,美丽而短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唐琬的深切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描写了诗人对唐琬的怀念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唐琬已经去世四十年了,沈园的柳树也已经老了,不再飘柳絮了,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最后两句"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慨和对唐琬的深切怀念。诗人感叹自己也即将化为稽山的泥土,但仍然要来沈园凭吊唐琬的遗踪,不禁泪流满面。这两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唐琬的深切怀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