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当时陶渊明大约四十岁,应镇军将军刘裕之邀,出任镇军参军,途经曲阿(今江苏丹阳)时所作。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他在荆州时期辗转任职的一部分。
诗题中的"镇军参军"是指镇军将军的幕僚,"经曲阿"则点明了作诗的地点。此时的陶渊明已多次出入仕途,内心充满了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这首诗真实记录了他此次出仕的复杂心情,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对仕途的无奈。
释义:年少时就将自己寄托于世事之外,把情怀寄托在琴瑟与书籍之中。
赏析:开篇回忆年少时的志向,表明自己本就有超脱世俗、寄情诗书的天性,为下文的矛盾心理埋下伏笔。
释义:穿着粗布衣裳却欣然自得,常常贫困潦倒却依然安详自若。
赏析:描绘自己安于贫困、不慕荣华的生活态度,"欣自得"、"常晏如"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释义:孤舟渺渺远去,绵延不绝的归乡思绪萦绕心头。
赏析:以"孤舟"象征漂泊不定的仕途生活,"归思纡"则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的向往。
释义:望见云彩中的飞鸟而感到惭愧,面对水中的游鱼而心生愧疚。
赏析:以鸟、鱼的自由对比自己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矛盾心理,是全诗的名句。
释义: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最终还是要返回像班固那样的隐居之所。
赏析:结尾表明了诗人最终的人生选择,虽然暂时出仕,但内心已决定终将回归田园,为日后的彻底归隐埋下伏笔。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赏析:此句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高鸟游鱼皆能顺应本性,自由自在于天地间,而自己却为仕途所束缚,不能随心所欲,因而感到惭愧。这种对比鲜明的写法,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赏析:此句表明诗人内心对本真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即使身处仕途,为形迹所拘,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始终存在。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越。
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实展现了诗人出仕途中的复杂心情,从对往事的回忆到对现实的感慨,情感自然流露,真挚动人。
运用"孤舟"、"高鸟"、"游鱼"等意象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感和对自由的向往,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全诗从回忆年少志向开始,到叙述出仕缘由,再到抒发归乡之思,最后表明归隐决心,结构完整,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