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京口:行迹与诗心

陶渊明与京口

隆安四年的江左行迹与归隐前的诗心独白

京口行迹背景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三十六岁的陶渊明结束了短暂的归隐生活,应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征召,出任镇军参军,投身于平定孙恩之乱的军旅中。

京口(今江苏镇江)作为当时北府兵的军事重镇,是陶渊明此次出仕的重要据点。他由此出发,经曲阿(今江苏丹阳)奔赴浙东战场,这段经历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归去来兮辞》序

此处"四方之事"即指孙恩之乱

关键地理坐标

京口: 今江苏镇江,东晋军事重镇,刘牢之军府所在地。
曲阿: 今江苏丹阳,位于京口与建康之间,为陶渊明赴任必经之地。
破冈渎: 连接京口与建康的人工运河,陶渊明此行可能沿此水路往返。

核心诗作:经行京口途中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关联诗作:京口时期心境写照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作于从京都返回途中,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同为隆安四年作品,抒发了行役之苦与归隐之念。

杂诗十二首(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追述年轻时的壮志,与京口时期出仕的心境形成对照,展现了诗人思想的转变轨迹。

京口时期的矛盾心境

出仕之因
一方面为生活所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另一方面也因乱世中尚存的济世之心,故有"时来苟冥会"的应召之举。
行役之苦
旅途的艰辛("登降千里余")与官场的束缚,让他深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对自由的渴望愈发强烈。
归隐之决
这段经历坚定了他回归本心的决心,诗中"终返班生庐"的誓言,预示了五年后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的结局。

© 2025 陶渊明诗歌专题网站 | 京口行迹与诗心研究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