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原文
晚唐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句注释
相见时难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会的机会难得;第二个"难"指离别时的痛苦难堪。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残,凋零。写暮春时节,春风微弱,百花凋零,烘托离别时的凄凉氛围。
整体释义:相见的机会是那样难得,离别的痛苦更是令人难堪;暮春时节,东风渐渐无力,百花也纷纷凋零。
创作背景
《无题·相见时难》大约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著名的一首。此时李商隐约30岁,正处于人生和创作的成熟期。
这首诗可能与诗人的一段隐秘爱情有关。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政治前途坎坷,个人情感生活也颇多波折。诗中所描绘的艰难相见与痛苦离别,既可能是对爱情的描写,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
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爱情为载体,抒发了深沉执着的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义山无题诗,往往寄寓深远,非仅咏男女之情。此诗写别易会难之感,语语沉痛,千古传诵。"
诗歌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是李商隐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以深情绵邈的笔触描绘了恋人之间艰难的相见与痛苦的离别,情感真挚而深沉。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难"字重叠,强调相见之不易与离别之痛苦,并以暮春残景烘托凄凉气氛,奠定全诗悲怆的基调。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以春蚕吐丝、蜡炬燃烧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奉献,情感浓烈而动人。
颈联转写思念之情,从对方着笔,想象清晨对镜梳妆的忧愁与夜晚吟诗的孤寂,细腻地刻画了相思之苦。尾联则以蓬山、青鸟的典故,表达了尽管相见困难,仍对重逢抱有希望的复杂心情。
名句解析
这两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以精妙的比喻和浓烈的情感成为李商隐诗歌的标志性句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双关,既指春蚕吐丝,又象征相思之情。春蚕直到死亡才停止吐丝,形象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不渝,至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以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比作泪水,蜡烛烧成灰烬,泪水才会干涸,进一步抒发了刻骨铭心、至死不变的深情。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更超越了单纯的爱情范畴,被后人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常用来赞美那些为理想、事业或他人奉献终身的人,成为表达无私奉献精神的经典语汇。
名句意境延伸
这两句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意象的普遍性和情感的深刻性。春蚕和蜡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却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物我合一"的艺术手法,使诗句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深沉,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艺术特色
比喻精妙
诗歌运用了春蚕、蜡炬等精妙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无形的相思变得可感可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虚实结合
诗歌将眼前实景与想象虚景相结合,既有对当前离别的描写,又有对对方思念自己情景的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音韵和谐
全诗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特别是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叠字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双关巧用
诗中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如"丝"与"思"的谐音,既指蚕丝,又指思念,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表达效果。
后世影响
《无题·相见时难》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更是成为表达忠贞爱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经典名句,被广泛引用和化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这首诗的启发,如宋代陆游、明代汤显祖等都在其作品中化用了本诗的意境或词句。这首诗开创的以无题形式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
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本诗中的名句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理想、事业的无私奉献。在现代社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常被用来赞美教师等奉献者的精神。
国际影响
这首诗很早就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和情感表达方式的重要窗口,展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