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昨夜星辰 - 李商隐 - 代表作品

无题·昨夜星辰

李商隐 · 约845年作

诗歌原文

晚唐 ·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句注释

昨夜星辰昨夜风:叠用"昨夜",强调对昨夜情景的深切追忆。星辰,指夜晚的星空。风,指吹拂的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画楼,装饰华美的楼阁。桂堂,种植桂树的庭院或厅堂,此处指宴饮的场所。西畔、东,指具体的位置。

整体释义:昨夜星光灿烂,昨夜微风轻拂;在画楼的西侧,桂堂的东边(我们相会)。

创作背景

《无题·昨夜星辰》大约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当时李商隐在秘书省任职。这一时期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他的无题诗风格已完全形成。

诗中描绘了一场夜间宴会上的相遇与情感交流,可能记录了诗人与某位女子的一次难忘邂逅。从"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两句来看,此时诗人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或正字等职,生活漂泊不定,内心充满对自由与真情的向往。

这首诗不同于李商隐其他无题诗的朦胧晦涩,而是相对明快清丽,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恋人之间心有灵犀的微妙情感。

"此诗写昨夜宴饮邂逅之情,情景交融,尤为'心有灵犀一点通'句,道尽恋人相知之妙,为千古绝唱。"

诗歌赏析

《无题·昨夜星辰》是李商隐无题诗中较为明快清丽的一首,通过对一次夜间宴会上相遇情景的追忆,描绘了恋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叠词"昨夜"起笔,营造出一种追忆的氛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简洁而富有诗意。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上句写现实中无法相伴的遗憾,下句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心灵相通的奇妙,一抑一扬,情感真挚而深刻。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细致描绘了宴会上的欢乐场景,通过温暖的春酒和红艳的灯光,烘托出融洽欢乐的氛围。尾联则写宴会结束后不得不离去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名句解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两句是中国文学中描写心灵契合的千古名句,以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感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精神相通的美妙境界。

"身无彩凤双飞翼"以彩凤双飞为喻,感叹现实中无法像鸟儿一样自由相伴,表达了相见的困难和身体上的阻隔,充满了遗憾之情。

"心有灵犀一点通"则笔锋一转,写出了精神层面的契合——虽然身体无法靠近,但彼此的心灵却像有灵犀一样,能够相互感应,瞬间相通。"灵犀"指传说中犀牛角中央有一条白色纹理,感应灵敏,此处比喻心灵的默契。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先抑后扬,既写出了现实的无奈,又赞美了心灵相通的美好,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精神联系,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描写,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意义。

名句意境延伸

"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描绘的境界,是人类情感交流的理想状态——无需言语,便能相互理解;无需刻意,便能心意相通。这种超越物理距离和言语表达的精神共鸣,是人类情感中最微妙、最珍贵的体验之一。这句诗之所以能千古传诵,正是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这种普遍而深刻的人类情感体验,引发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读者的强烈共鸣。

艺术特色

对比鲜明

诗歌善用对比手法,如"身无彩凤双飞翼"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比,突出了心灵相通的可贵;宴会上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孤寂对比,强化了情感的浓度。

情景交融

诗歌将情感融入具体场景描写之中,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环境描写,"春酒暖""蜡灯红"的细节刻画,都烘托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炼字精妙

诗人在字词锤炼上极为讲究,如"暖"字既写春酒的温暖,又暗示气氛的融洽;"红"字既写灯光的颜色,又烘托欢乐的氛围,一字多义,意蕴丰富。

意境转换自然

诗歌从对昨夜情景的追忆,到情感的抒发,再到对现实的感慨,意境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结构驾驭能力。

文化影响

《无题·昨夜星辰》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其中"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心灵契合的经典语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影响

"心有灵犀一点通"已成为汉语中的固定成语,广泛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无需言语就能相互理解的默契状态,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

这句诗经常被后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引用或化用,成为表达情感共鸣的经典方式。许多爱情故事和文艺作品都以"心有灵犀"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精神契合。

社会文化意义

"心有灵犀"所代表的精神契合,成为中国人对理想人际关系的一种追求,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其他人际关系,这种无需言语的理解都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