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
此诗作于晋安帝辛丑岁(401年)七月,是陶渊明从家乡赴江陵(今属湖北,当时为荆州治所)任职途中所作。诗题中的"赴假还江陵"表明诗人是在假期结束后返回江陵幕府,"夜行涂口"则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和地点(涂口即今湖北武昌县西的金口)。
此时陶渊明仍在桓玄幕府任职,处于他荆州时期的仕途生涯中。这首诗记录了他夜赴江陵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田园闲居生活的眷恋和对仕途的矛盾心理,是研究其思想转变的重要作品。
释义:悠闲居住了三十年,于是与尘世之事渐渐隔绝。
赏析:开篇回忆闲居生活,"三十载"概指多年,"与尘事冥"表明自己已习惯远离世俗的生活状态,为下文的矛盾心理做铺垫。
释义:诗书典籍加深了我素来的爱好,园林生活中没有世俗的人情世故。
赏析:具体描绘闲居生活的美好,"诗书"、"林园"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与世俗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释义:傍晚时分凉风吹起,夜晚的景色清澈明亮。
赏析:描绘夜行途中的夜景,"湛虚明"三字生动写出了秋夜的清澈、宁静与明亮,意境优美。
释义:像宁戚那样唱着商歌求仕不是我的事,我深深眷恋的是与友人并肩耕作的生活。
赏析:明确表达对仕途的否定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商歌"用典表明不愿求仕的态度,"耦耕"则象征着田园生活。
释义:在简陋的茅屋中涵养本真,希望能以善名自终。
赏析:结尾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养真"是核心,体现了诗人对本真人格的坚守和对善的追求。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赏析:此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诗书"代表精神追求,"林园"代表自然环境,二者结合构成了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理想境界。语言质朴而意味深远,体现了陶渊明对精神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向往。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赏析:此句描绘了秋夜航行所见的开阔景象,天空明亮广阔,水面皎洁平静。"昭昭"、"皛皛"两个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感,营造出一种宁静开阔的意境,同时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赏析:此句点明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即在简陋的环境中涵养本真,追求善名。"养真"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真实自我的重视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其最终选择归隐的思想基础。
诗中夜景描写(如"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不仅描绘了客观景物,更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运用"商歌"、"耦耕"等典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仕途的否定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用典自然贴切,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通过"闲居"与"赴官"、"林园"与"尘事"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厌倦,强化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