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代表作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 约851年作

诗歌原文

晚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注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君,对对方的尊称,指诗人思念的人(一说是妻子王氏)。归期,回家的日期。未有期,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指大巴山,在今四川、陕西交界处,此处泛指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夜雨,夜晚的雨。涨秋池,秋雨使池塘的水位上涨。

整体释义: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确定的归期;巴山连夜下着雨,秋雨已经涨满了池塘。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当时李商隐正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中任职,地点在今四川三台一带。这是他第二次入蜀为官,远离家乡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诗题中的"北",一般认为是指北方的长安,诗人的家人(尤其是妻子王氏)当时可能在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写给远方亲人的回信,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大约在大中五年至七年之间去世,因此这首诗可能是他写给妻子的最后几首诗之一,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读来尤为动人。

"此诗语浅情深,将眼前景、心中事、未来想融为一体,曲折深婉,为寄内诗中绝唱。"

诗歌赏析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最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之一,全诗仅二十八字,却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真挚的思念之情,被誉为"唐人寄内诗之冠"。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丰富情感。两个"期"字的重复使用,既点明了对方的询问,又道出了自己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与歉疚,简洁而传神。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以景衬情,通过描写巴山夜雨连绵、池塘水涨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秋雨缠绵,既点明了时节,也暗示了诗人愁绪的绵长。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的孤寂情景,转而想象未来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与你一起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那时我一定会告诉你今夜巴山夜雨时我对你的思念之情。这种由今及昔、由昔忆今的写法,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而深婉。

名句解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相思之情的名句,以巧妙的时空转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被誉为"以未来乐景写今日哀情"的典范。

"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何时才能"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期盼;"共剪西窗烛"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在西窗之下,与亲人一起剪去烛花,促膝长谈。这一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剪烛花是古代夜晚常见的生活场景,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谈话的投机与长久。

"却话巴山夜雨时"则进一步展开想象:到那时,我一定会把今夜在巴山夜雨之中对你的思念之情,细细地讲给你听。这里诗人巧妙地将时间从未来拉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推向未来,形成了一个时空的循环。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诗人不直接描写当前的思念之苦,而是通过想象未来团聚时回忆此刻情景的欢乐,来反衬当前的孤寂与思念。这种"对写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曲折深婉,余味无穷,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团聚的深切期盼和对亲情的珍视。

名句意境延伸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创造的意境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它不仅描绘了夫妻或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更揭示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对团聚的期盼,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以及在分离中对彼此的思念。这种将眼前景、心中情和未来想象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诗句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制,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经典语汇。后世许多文学作品都借鉴了这种"以未来写现在"的表现手法,足见其艺术影响力。

艺术特色

时空交错

诗歌巧妙地将现在、过去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融合在一起,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情景交融

诗歌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完美融合,"巴山夜雨"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情感载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极具感染力。

语言质朴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用典,却以平淡中见深情,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结构回环

诗歌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一为当前实景,一为未来回忆,首尾圆合。

情感解析

《夜雨寄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归乡的渴望

"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作为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归乡是他内心最强烈的愿望之一。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情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对亲人的思念

诗中对"共剪西窗烛"的想象,生动表达了对与亲人团聚的期盼和对亲情的珍视。这种思念之情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真挚动人。尤其是考虑到这首诗可能是写给妻子的绝笔之一,更增添了几分悲怆。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通过时空的转换,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当前的"巴山夜雨"到未来的"共剪西窗烛",再到未来对现在的回忆,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漂泊异乡的孤寂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对秋雨绵绵、池塘水涨的景象描写,烘托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心境。夜雨本易引人愁思,再加上身处异乡,更添凄凉之感。这种孤寂感是许多漂泊在外的人都能体会的情感。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