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纵笔三首》赏析
《纵笔三首·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一、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此时的苏轼已 64 岁,且病魔缠身,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苏轼于这一年岁末创作了《纵笔三首》。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早年因“乌台诗案”,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来宋哲宗即位后,他曾有过短暂的起用,但随着新党执政,他又再次遭到贬谪,先贬惠州,后又到了儋州。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苦难的超脱。
二、诗歌解读
《纵笔三首·其一》描绘了苏轼病中的形象,‘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虽年老病弱,却因小儿误认酒红为朱颜而一笑,体现了他的乐观。
《纵笔三首·其二》中,父老争看苏轼的乌角巾,他独立斜阳数过人,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自在的状态。
《纵笔三首·其三》描写了生活的艰难,‘北船不到米如珠’,但仍期待着明日东家的祀灶,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希望和乐观。
三、艺术特色
这三首诗语言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苏轼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自己的生活场景和心境,体现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