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龙井茶历史发展时间线
唐代
西湖龙井茶最早见于记载,陆羽《茶经》中记录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北宋
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已成为贡茶,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留下众多咏茶诗篇。
明代
《钱塘县志》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被列为中国名茶。
清代
乾隆皇帝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品种分类与品质特征
西湖龙井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闻名于世,主要品种包括群体种、龙井43号等,根据采摘时间和产地又有不同的分类。
群体种
群体种是龙井茶中最稀有和珍贵的品种,通常被称为老龙井或老茶蓬。群体种是通过种子繁殖的,叶片颜色和形状各异,干茶大小不均匀,外形不够美观。
但其滋味丰富多样,产量稀少,主要生长在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价格昂贵,有时可达每斤数万元。
龙井43号
这是龙井茶中最常见的品种,因其发芽早、茶芽整齐、口感鲜爽而著称。龙井43号的茶叶呈扁平光滑,色泽嫩绿光润。
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主要呈现豆香和栗香,是目前西湖龙井茶的主要栽培品种。
龙井长叶
龙井长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属于无性繁殖系。
该品种发芽早,芽叶肥壮,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品质优良,适应性强,是西湖龙井茶的重要品种之一。
西湖龙井茶品质特征分级
| 级别 | 外形 | 色泽 | 香气 | 滋味 | 叶底 |
|---|---|---|---|---|---|
| 精品 | 扁平挺秀,芽锋显露 | 嫩绿鲜润 | 嫩香馥郁持久 | 鲜醇甘爽 | 嫩绿明亮,匀齐成朵 |
| 特级 | 扁平挺直,匀齐 | 嫩绿鲜润 | 清香持久 | 鲜醇爽口 | 嫩绿明亮,成朵匀齐 |
| 一级 | 扁平光滑,尚挺直 | 嫩绿尚鲜润 | 清高尚持久 | 鲜醇爽口 | 嫩绿明亮,成朵 |
| 二级 | 扁平光滑,尚挺直 | 绿润 | 清香 | 尚鲜 | 尚细嫩成朵,绿明亮 |
| 三级 | 扁平,尚光滑,尚挺直 | 尚绿 | 尚清香 | 尚醇 | 尚成朵,有嫩单片,浅绿尚明亮 |
按采摘时间分类
明前茶
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因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西湖龙井中的极品。产量稀少,价格昂贵。
雨前茶
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叶,此时气温升高,芽叶生长较快,香气滋味虽不及明前茶,但品质仍属上乘,产量相对较高。
雨后茶
谷雨后采摘的茶叶,芽叶较粗,香气和滋味相对平淡,但价格亲民,适合日常饮用。
产区分布
西湖龙井茶的产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地理标志保护范围
根据GB/T 18650-2008规定,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现辖行政区域所产的龙井茶才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所辖行政区域一般指东起杭州虎跑、茅家埠,西至杨家庙、龙门坎、何家村,南至社井、浮山,北至老东岳、金鱼村,约168平方公里内被杭州市政府保护的茶区。
其中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北至新玉泉内的龙井茶基地为一级保护区,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产区。
传统五大产区
狮峰
产于龙井村、狮子峰、翁家山一带,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为西湖龙井中的极品。
龙井
产于龙井、翁家山一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色泽翠绿,是西湖龙井的代表产区之一。
云栖
产于云栖、五云山一带,香气高锐,滋味醇厚,色泽绿润,品质优良。
虎跑
产于虎跑、四眼井一带,香气鲜爽,滋味甘醇,色泽翠绿,以虎跑泉水冲泡最佳。
梅家坞
产于梅家坞一带,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
产区环境特点
土壤条件
西湖龙井茶产区茶园土壤类型以石砂土和黄壤土为主,土壤透水性、通气性较好,富含各类矿质元素。
土壤pH值在4.0~6.0范围内,呈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气候条件
西湖龙井茶产区气候四季分明,常年空气湿润,年平均温度16℃左右,无霜期为250天左右。
年平均湿度80%左右,年降水量1400mm左右,雨量充沛,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冲泡方法与品鉴技巧
正确的冲泡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西湖龙井茶的色、香、味、形,品鉴时需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品味。
冲泡步骤
温杯洁具
用沸水冲洗茶具,提升杯温并清洁茶具,同时激发茶香。
投茶量
茶水比例为1:50(如150ml水配3g茶),茶叶铺满杯底一层即可(约2-3克),口味重者可稍增量。
水温控制
最佳水温为85℃-90℃(沸水静置2-3分钟或掺入1/4凉水)。嫩芽级龙井(如明前茶)用85℃,叶片稍粗的雨前茶可用90℃。
注水手法
上投法(适合嫩芽):先注水七分满,再投茶,茶叶缓缓下沉,观赏性强。
中投法(通用):注水1/3→投茶→轻摇杯身→再注水至七分满。
下投法(叶片较厚时):先投茶,后直接注水,激发香气。
冲泡与品饮
沿杯壁缓慢注水,避免直冲茶叶,保留茶毫和形态。静置1-2分钟,待茶叶舒展后即可品饮。出汤时间:第一泡1-2分钟,后续每泡延长30秒,可泡3-4次。
品鉴技巧
观形
优质龙井冲泡后芽叶直立,汤色清透碧绿。干茶扁平挺直,匀整光滑,色泽嫩绿鲜润。
闻香
热嗅有炒豆香,冷嗅带兰花香或嫩栗香。优质龙井茶香气清高持久,无异味。
品味
入口鲜醇甘爽,舌底生津,无涩味。品饮时可用舌尖、舌面和舌根感受不同的味觉体验。
叶底
观察冲泡后的茶叶底部,优质龙井叶底嫩绿明亮,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冲泡器具选择
- 玻璃杯:推荐使用透明玻璃杯,便于观赏茶叶舒展和茶汤色泽。
- 盖碗:适合功夫茶泡法,方便控制出汤时间。
- 避免紫砂壶:紫砂壶吸香且保温性强,容易闷坏绿茶鲜味。
注意事项
- 水质:优先用山泉水或纯净水,避免自来水中的氯气破坏茶味。
- 忌闷泡:冲泡后及时饮用,勿盖杯盖,防止高温闷黄茶叶。
- 品饮温度:茶汤稍凉至50-60℃时口感最佳,能更好感受鲜爽与回甘。
- 茶叶保存:未喝完的龙井需密封冷藏,避免氧化失鲜。
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合了佛教思想的茶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茶禅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融合了佛教思想的茶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随着饮茶之风的普及,饮茶的种种好处也渐渐为人所知。
茶具有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功效。因此,佛教虽然戒律繁多,却唯独不戒茶,而且成为寺院许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坐禅是佛教僧人的一种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盘腿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于是具有提神醒脑,清心修行的茶就成了僧人坐禅时必不可少的饮料。
文人与龙井
苏东坡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对西湖一带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应该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从天台山带来的。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辩才法师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退居龙井后,栽种了大量的茶树,龙井一带逐渐成为茶叶基地。他与当时的文人贤达交往甚密,主要有苏轼、赵忭、秦观等人。
"珍重龙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呼之欲出辩才在,依然笑我文字禅"
龙井茶诗欣赏
《送南屏谦师》
苏轼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风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游龙井》
虞集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