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以写实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市井风貌,堪称一部立体的"北宋社会百科全书"。
画作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繁而不乱,整个给人以规模宏大、场面繁复的感觉。作品结合线描淡彩的画法,用笔严谨,富有变化,人物造型写实,各具特色。
24.8cm × 528.7cm
绢本设色
北宋
全景图加载中...
通过全景图技术,您可以沉浸式体验《清明上河图》的壮丽全景。这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长卷,以写实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市井风貌。
您可以使用鼠标拖动或触摸滑动来浏览全景图,滚轮或双指缩放可以查看细节。点击画面中的热点标记,还可以了解画作中重要场景的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首段是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从郊外乡村的小路小桥行来,我们会遇到驴队,看到小船、农庄,甚至屋后的打谷场。一开篇描绘的便是清晨的郊外,高大的树木在田野间稀疏地排列着,空气中有浓重的雾气弥漫,远处的树冠在雾中若隐若现。
《清明上河图》的第二段"汴河两岸",其中共有23条超过15米的大船,且多数都是运粮的官船。几条大船靠岸休息,沿河的店家为了方便船员消费还把后门都打开了,有两个人登岸相邀去酒馆,也有人就留在船上,船上的人物都刻画得极为生动。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囊括城内商店、公廨寺观、车马轿驼、各色人物等。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城内商铺鳞次栉比,高大的彩楼欢门蔚为壮观。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
虹桥是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全画的高潮部分。这座木质拱桥设计精巧,结构复杂, 桥上行人、商贩往来不绝,桥下一艘大船正在艰难地通过桥洞。 虹桥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孙羊店是画卷中最大的酒楼,也是汴京最繁华的商业场所之一。 酒楼的建筑风格独特,门前悬挂着各种招牌和幌子,店内顾客盈门。 孙羊店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北宋时期餐饮业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共描绘了814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形象、动作和表情都各不相同。 有官员、商贩、船夫、工匠、艺人、儿童等各种身份的人物, 他们的形象生动传神,展现了北宋都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卷中共描绘了28艘船只和各种交通工具,包括马车、牛车、轿子等。 这些船只和交通工具的形象逼真,细节丰富, 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的交通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
虹桥是《清明上河图》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这座木质拱桥跨度超过35米,距水面净高超过8米,桥身宽度为10米左右。遗憾的是,宋代以后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就失传了。
画面中,一艘逆流而上的大船正要穿过虹桥,需要放倒桅杆。由于水势过猛,船身开始打横,眼看就要与桥下停泊的另一艘船相撞。船上的人纷纷忙碌起来,有人喊号子指挥,有人奋力撑篙,有人收桅杆,还有人扔下绳子。桥上也有五个人翻到围栏外侧,准备帮忙拉正船只,画面被定格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
虹桥上人头攒动,商贩们在叫卖小吃,行人或驻足交谈,或匆匆赶路。桥上的交通也出现了拥堵,体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忙景象。
北宋宫廷画家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徽宗时期。他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曾任翰林图画院待诏。
张择端擅长绘制风俗画,尤其擅长表现城市生活和市井百态。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
作为宫廷画家,张择端将艺术智慧与匠心完美统一,对细节的描绘非常真实和生活化,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北宋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汴京城的热闹繁华。
除《清明上河图》外,张择端还曾绘制《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北宋汴京金明池的赛船场景,但该作品现已失传,仅存后世摹本。
《清明上河图》中共描绘了814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身份、动作和表情。 他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百态。 以下是画作中一些典型人物的介绍:
虹桥上的小吃摊主
在虹桥上,有许多商贩在叫卖各种小吃和商品。他们大多头戴幞头,身穿短襦, 有的在摊位后忙碌,有的则主动招揽顾客。这些商贩是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缩影。
汴河上的漕船船员
汴河上的漕船上有许多船夫,他们有的在掌舵,有的在撑篙,有的在收帆。 这些船夫大多赤裸上身,肌肉发达,展现了他们常年在水上劳作的艰辛。 在虹桥下的那艘大船上,船夫们正紧张地忙碌着,试图避免撞船事故。
骑马的文官
在画卷的右侧,有一队骑马的文官正从城外返回城内。他们头戴官帽,身穿长袍, 神情庄重。其中一位官员还带着随从,显示出他的身份地位。这些官员的出现, 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官僚制度和官场文化。
酒楼服务员
在画卷中的"孙羊店"等大型酒楼前,有许多店小二在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招呼客人, 有的在搬运食物,有的则在打扫卫生。这些店小二大多身穿短衣,动作麻利, 展现了北宋都城餐饮业的繁荣景象。
街头玩耍的孩子
在画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一些儿童在玩耍。有的在街头追逐嬉戏, 有的在河边放风筝,有的则在店铺前观看各种新奇的商品。这些儿童的出现, 为繁忙的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丝童趣和活力。
街边的郎中
在画卷的左侧,有一位郎中正在街边为病人诊治。他面前摆放着药箱和各种医疗器械, 神情专注。这位郎中的出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医疗水平和民间医疗状况。
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首尾呼应
人物刻画细腻,每个人物各有身份、神态和情节,生动再现了北宋市井生活
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是研究北宋都城汴京的重要资料
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社会生活各方面
画中隐藏了对北宋社会的"写实记录",如消防设施、商贸活动等细节
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考证,可以研究北宋的服饰制度、商业规范、建筑技术甚至民俗信仰
《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一幅画的范畴,成为穿越千年的文化IP。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出现仿本、临本,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多个版本。它也是艺术史、社会学研究的"富矿",衍生出大量学术成果。
在当代,《清明上河图》频繁"破圈":它被制作成邮票、数字长卷(如故宫的"数字清明上河图"互动展),还成为影视、游戏、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2015年故宫《清明上河图》特展引发"排队6小时看展"的文化热潮,足以见其在大众心中的文化分量。
作为中国书画的顶级珍品,《清明上河图》是国家一级文物,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难以估量。它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绘画写实精神的高峰。
当五米余长的素绢在汴京画院徐徐展开时,张择端或许未曾料到,他笔下的市井长卷将成为解码华夏文明的核心密钥。这幅创作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的旷世杰作,以人类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社会学视角,将12世纪中国城市的物质形态与精神结构熔铸为永恒图像。
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订,《清明上河图》卷中表现了党争事件的后果,画中所表现的女性盘福龙发式和短褙服饰等,时间指向皆为徽宗朝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作者用模拟航拍制图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无法对应宋代汴京地图,确定此图所绘并非北宋汴京实景。
《清明上河图》是这个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画,约有上亿人知道它。这幅作品问世算来已经有900年了;重新发现它已过60年了,那是1951年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杨仁恺先生在一堆旧画中发现的。迄今为止,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论文有400多篇,其中最多的研究者是中国专家和学者,其次是日本人,他们为研究这张画开了三次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出了三本论文集,研究它的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大学教授、博物馆研究员,可以说,在学界,没有第二件中国古画受到如此密切的关注。
张择端出生于北宋中期的东武(今山东诸城),正好是胶东半岛到山东中部之间。我们怎么知道张择端这个人呢,前人留下的唯一一点线索,就是在卷尾有金代监管御府书画的朝臣张著题写的八十五字跋,说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自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来学习绘画,他擅长画界画,尤其是画舟车、桥梁、城廓和街肆等,自成一家。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绘于什么时候?有的说是北宋初期,有的说是中期,有的说是后期,还有说是南宋人画的,甚至有说是金朝人的手笔。我们今天怎么去判定《清明上河图》的具体时代?要根据这幅图里人物穿的衣冠是什么时候的。
绢丝精致装裱,全景全卷
精选画作人物,精美工艺制作
高清数字扫描,永久收藏
1000片精装,虹桥全景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