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
在民族舞之外,活成一场即兴

不拘
——在民族舞之外,活成一场即兴
午后的阳光穿过练功房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双舞蹈鞋静静地躺在镜子前,鞋尖处翘着毛边,后跟上也印着道道压痕——这是兰州大学2025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冯佳音的舞鞋,也是她十余年舞蹈生涯的见证者。透过练功房的镜子,我们好像能看到冯佳音人生中的一个个起舞瞬间。
从拉丁舞到民族舞:坚定的选择
冯佳音与舞蹈的缘分,藏在幼儿园时期的两间教室里。小小的她原本穿着拉丁舞鞋,在教室里学习着干脆利落的拉丁动作,可目光总是往对面的民族舞教室飘——那里的老师正带着学员抬手、下腰,水袖轻扬间,是柔中带劲的气质。冯佳音带着笑回忆:"我总盯着看,觉得那样的美,比拉丁的热烈更让人心安。"她的这份心思被拉丁舞老师看在眼里。"你的软度和力度,更适合民族舞的'柔',去试试吧。"老师向她推荐民族舞时,这样说道。
6岁那年,冯佳音第一次穿上民族舞的练功服,跟着老师学习"提沉"。"当气息随着动作慢慢沉下去时,我觉得心里的浮躁也跟着静了",冯佳音提起那种感觉,眼里像是藏着光。从此,软舞鞋便成了她童年中最亲密的伙伴。
但民族舞带来的不只有发光的快乐,更有隐于人后的辛苦。"最难熬的是'回功'的日子。"冯佳音说,"随着发育期到来,个子长高,只要几天不练,再压腿时大腿根部就像被细密的针扎一样,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随着年龄增长,学业压力也逐渐加重,冯佳音奔走在上课、练舞和比赛间,"最难的一段时间真的想放弃,学业忙碌、回功回的厉害、老师也有一些批评,这些让我的心情很糟糕。"但幸运的是,她的身边一直有父母的陪伴、同学的鼓励和老师的关心。冯佳音凭着骨子里的"韧劲",在民族舞中慢慢沉淀下来,逐渐找到了自我。
从舞蹈室到舞台:心性的磨练
十余年的舞蹈路,冯佳音的软舞鞋换了一双又一双,走上的舞台也越来越大。童年时每逢佳节在客厅为亲人们起舞;小学时站在晋城市春晚舞台的群舞中,配合大家完成最后的托举动作;初中时通过推荐,穿着民族舞裙登上山西省春晚的团体舞台;高中时参加"台湾海峡两岸交流活动"选拔,用一支《卜卦》,打破了学校"不设独舞"的惯例。"老师说我的舞里有'魂',能撑得起一个舞台。"提到当年老师的肯定,冯佳音很自豪。
一路走来,她不止收获了掌声和鲜花,也有挫折和泪水。"不可能每一次舞台都留给我,当看到别人站在自己无比向往的舞台上时,只能强颜欢笑。"讲到曾经的遗憾时,冯佳音不禁落泪。她坦言,在这条道路上,很多时候挫折是多于欢乐的,但这些遗憾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让她的人生更加丰富。"人生这本书不是单调的,越遗憾越有成就。"冯佳音表示,多年的舞台经验充盈着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民族舞教会她的道理之一就是"以柔克刚"。"就像傣族舞的'水步',看着软,其实藏着劲,做人也是,慢慢来可能反而更稳。"民族舞用自己的独特节奏不断打磨着冯佳音的心性。
从舞台到社会:全新的尝试
冯佳音的青春里,不只有舞鞋、练功房和舞台。民族舞给她带来的,是挑战一切新鲜事物的勇气。她曾勇敢走进高中的广播社,拿着话筒主持校园文化节。冯佳音脸颊泛红、眼睛笑得弯弯,"第一次站在台上说'大家好'时,紧张得手心冒汗,可想起跳舞的感觉,自信就回来了,也慢慢放松了"。后来她爱上摄影,用攒的零花钱买了一台CCD相机,课间帮同学拍照。她的照片多次登上学校公众号并荣获奖项,她也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的"大摄影师",很多同学专门找她帮忙拍毕业照。高中毕业后,她走进一家剧本杀店,成为了《流氓叙事》剧本的NPC扮演者。工作期间冯佳音将舞蹈融入表演,获得了同事和顾客们的一致好评,在短短两个月内创下"店内最佳业绩"。
"在每个阶段都做自己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个选择一定是对的。"冯佳音认为,自己身上有一股"不服"的劲,别人能做的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做的更好。正是多年民族舞蹈的学习,培养了她的自信,让她敢于尝试。"我认为我是优秀的人,哪怕是摊煎饼,我也能闯出一番名堂。"她声音里带着笑,狠狠地挥舞了一下左手小臂。
现在,冯佳音已经加入学校的中国舞队,开始参与迎新晚会的筹备工作,每天课后都会去练功房练舞。"学姐们特别耐心,会帮我调整动作的细节,队友们都在为舞蹈努力,那种氛围特别好",她很喜欢中国舞队,希望跟着学长学姐学到更多东西,冯佳音期待地说:"大家都很厉害,我相信在这里我会有更多可能。"
暮色漫进练功房,冯佳音把舞鞋放进背包,镜子里的身影带着舞蹈后的疲惫。她回望来时路,十分感谢过去坚持舞蹈的自己,如果能够对过去的自己说一句话,冯佳音表示,她会对舞台上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说:"每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点击查看封面展示
冯佳音的舞蹈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