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的生物课堂 - 脊椎动物之鱼

🐠 杨老师的生物课堂 🐟

脊椎动物——鱼类专题

🌊 多种多样的鱼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已知的鱼类超过32000种,占所有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它们生活在从浅滩到深海、从热带到极地的各种水域环境中。

🔍 鱼类知识搜索

搜索鱼类或易混淆生物,了解它们是否属于鱼类及其详细特征

鱼类的主要分类

🦈 软骨鱼类

骨骼由软骨构成,没有鳔,体表覆盖盾鳞。

代表:鲨鱼、鳐鱼、魟鱼

🐟 硬骨鱼类

骨骼由硬骨构成,有鳔,体表覆盖鳞片。

代表:鲤鱼、草鱼、金鱼、带鱼

🐠 圆口鱼类

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口呈圆形,无上下颌。

代表:七鳃鳗、盲鳗

常见淡水鱼类

  • 鲤鱼:体侧扁,有须,杂食性,常见于池塘和河流
  • 草鱼:体长形,以水草为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 鲫鱼:适应性强,分布广泛,耐低氧环境
  • 金鱼:由鲫鱼人工选育而成,品种繁多,观赏价值高
💡 知识拓展:中国有"四大家鱼"之说,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它们都是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 鱼的主要特征

鱼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 运动系统 - 适应水中游泳

🎯 核心概念:鱼类的流线型身体和体表粘液是减少水中阻力的关键适应特征。

🎬 互动演示:不同形状的水中阻力对比

点击"开始演示"按钮,观察不同形状在水中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 为什么流线型和粘液能减小阻力?

1️⃣ 流线型的优势

  • 头部钝圆:水流平滑分开,避免产生涡流
  • 中部略粗:最大横截面在身体中前部
  • 尾部渐细:水流逐渐合拢,减少尾部涡流
  • 整体光滑:水流贴合身体表面流过,摩擦力小

2️⃣ 粘液的作用

  • 润滑作用:减少水与身体的直接摩擦
  • 形成水膜:使水流更容易滑过体表
  • 填补缝隙:使鳞片间隙更光滑
  • 降低粘滞力:改善边界层流动状态

🐟 鱼类运动器官 - 鳍

  • 胸鳍:控制转向、刹车和保持平衡
  • 腹鳍:辅助胸鳍保持身体稳定
  • 背鳍:保持身体直立,防止侧翻
  • 臀鳍:协调身体平衡
  • 尾鳍:主要动力来源,推动身体前进

💨 呼吸系统 - 水中呼吸的奥秘

🎯 核心概念:鱼用鳃呼吸,鳃丝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能高效从水中提取溶解氧。

🐟 鱼鳃结构实物图

鱼鳃结构实物图

观察:鳃弓呈弧形,鳃丝密集呈梳状排列,鲜红色表明血液丰富

🫁 鳃的结构组成

🦴 鳃弓

结构:骨质或软骨构成的弓形支架
功能:支撑鳃丝和鳃耙
数量:通常4-5对
特点:有一定弹性,可随呼吸运动

🔴 鳃丝(最重要!)

外观:鲜红色,呈梳齿状密集排列
结构:密布毛细血管,壁极薄
数量:每个鳃弓上数百根
功能:气体交换的场所(核心!)

🦷 鳃耙

位置:鳃弓内侧,与鳃丝相对
外观:短而硬的突起
功能:过滤食物,防止杂物进入鳃丝
特点:滤食性鱼类鳃耙特别密集

🛡️ 鳃盖

结构:骨质或软骨盖板
位置:覆盖在鳃的外侧
功能:保护鳃,控制水流进出
运动:随呼吸有节律地开闭

💧 呼吸过程详细图解

鱼的呼吸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形成持续的水流。

第一步:吸水阶段 💦

动作:
✓ 口张开
✓ 鳃盖紧闭
✓ 口腔和咽腔扩大
✓ 形成负压

结果:
富含溶解氧的新鲜水从口进入口腔

第二步:气体交换 ⚡

过程:
水流经过鳃丝时:
✓ 水中的O₂扩散进入鳃丝毛细血管
✓ 血液中的CO₂扩散到水中
✓ 通过浓度差完成气体交换

关键:
鳃丝薄、血管多、表面积大,交换效率高

第三步:排水阶段 🌊

动作:
✓ 口闭合
✓ 鳃盖打开
✓ 口腔和咽腔缩小
✓ 形成正压

结果:
缺氧、富含CO₂的水从鳃盖后缘排出

⚡ 三个步骤连续循环,保证持续的气体交换!

🔬 气体交换机制——核心原理

💡 为什么气体能交换?——扩散原理

核心原理: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扩散作用)

氧气(O₂)的获取

水中:O₂浓度高 ⬆️
血液中:O₂浓度低 ⬇️

⬇️

O₂从水中扩散到血液中
鱼获得氧气!

二氧化碳(CO₂)的排出

血液中:CO₂浓度高 ⬆️
水中:CO₂浓度低 ⬇️

⬆️

CO₂从血液扩散到水中
排出代谢废物!

⚡ 气体交换的同步进行

当水流过鳃丝时,O₂的吸收CO₂的排出同时进行的!
就像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也是同时发生的。

✨ 鳃为什么能高效呼吸?

📏 表面积巨大

数百根鳃丝排列整齐,总表面积可达体表面积的10倍以上,大大增加与水接触的面积

🔴 血管丰富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呈鲜红色,血液循环快速,能及时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 壁极薄

鳃丝壁仅一层上皮细胞厚度,气体可以快速通过,扩散距离短,效率高

🌊 水流持续

口和鳃盖交替开闭,保证不断有新鲜富氧水流经鳃丝,维持浓度差

🤔 思考题:为什么鱼离开水会死亡?

原因分析:

  1. 鳃丝粘连:离开水后,鳃丝失去水的支撑,相互粘在一起,表面积大大减少
  2. 无法呼吸:鳃只能从水中提取溶解氧,不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 鳃丝干燥:失水后鳃丝干燥,失去气体交换功能
  4. 窒息死亡:无法获得氧气,最终因缺氧窒息而死
💡 特例:泥鳅、黄鳝等鱼类能用肠道或皮肤辅助呼吸,离水后能存活较长时间。

💧 呼吸过程

  1. 吸水:口张开,鳃盖关闭,口腔扩大,水从口进入
  2. 气体交换:水流经鳃丝,血液中CO₂扩散到水中,水中O₂扩散到血液中
  3. 排水:口闭合,鳃盖打开,水从鳃盖后缘排出
  4. 连续进行:口和鳃盖交替开闭,形成持续水流

🔬 鳃适应水中呼吸的特点

表面积大

众多鳃丝增大与水接触面积

毛细血管丰富

鳃丝布满毛细血管,鲜红色

壁薄

仅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扩散

水流持续

保证不断有新鲜富氧水经过

👁️ 感觉系统 - 感知水中世界

🎯 核心概念:鱼类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独特的侧线系统,能全方位感知水环境。

🌊 侧线系统(鱼类特有)

结构:体侧有一条由头延伸到尾的线状器官,内有感觉细胞
功能:感知水流、水压变化,测定游泳方向和速度
作用:帮助鱼群游泳、躲避障碍物、捕食和逃避天敌
特点: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感知周围环境

👀 其他感觉器官

  • 眼睛:无眼睑,水晶体圆形,适应水中视觉,多数鱼类视力较好
  • 鼻:鼻孔通常成对,不与口腔相通,嗅觉灵敏,能感知化学物质
  • 内耳:感受水中声波和振动,有助于定位和平衡
  • 味蕾:分布在口腔、唇部、须上,有的鱼全身都有味蕾

🥚 生殖系统 - 延续种族

🎯 核心概念:多数鱼类体外受精,产卵量大,部分鱼类有护卵或洄游行为。

🐣 生殖特点

  • 体外受精为主:雌鱼产卵,雄鱼排精,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
  • 产卵量大:从几千到几百万枚不等,提高后代存活率
  • 体内受精:少数鱼类如鲨鱼,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
  • 卵生为主:产出卵,在水中孵化
  • 胎生:极少数鱼类(如某些鲨鱼)直接产出幼鱼

🏊 特殊生殖行为

🌊 洄游产卵

鲑鱼从海洋溯河进入淡水产卵,幼鱼孵化后游回海洋生长

🛡️ 护卵行为

罗非鱼将卵含在口中孵化,海马雄性用育儿囊孵化卵

🏗️ 筑巢行为

刺鱼会用水草筑巢,守护卵直到孵化

💡 重点归纳: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这些特征使鱼类高度适应水生环境。

🤝 鱼与人类的关系

💰 经济价值

食用、养殖、捕捞等,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支柱

🎨 观赏价值

金鱼、锦鲤等观赏鱼,以及水族馆、生态旅游等

🌿 生态价值

维持食物链平衡,水质指示生物,生态系统关键组成部分

⚠️ 全球海洋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正在对海洋和淡水鱼类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 濒危物种警示

🦈 大白鲨

状态:易危(VU)
威胁:过度捕捞、鱼翅贸易
数据:种群数量减少70%

🐟 蓝鳍金枪鱼

状态:极危(CR)
威胁:过度捕捞
价格:一条可卖数百万元

🐠 中华鲟

状态:极危(CR)
威胁:水坝阻隔、水污染
现状:野外繁殖已停止

💔 长江白鲟

状态:灭绝(2020年宣布)
原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
教训:保护刻不容缓

🌊 四大严峻生态问题

⚠️ 危机一:过度捕捞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触目惊心的数据:
• 全球约35%的鱼类资源被过度捕捞,60%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 每年非法捕鱼价值高达260亿美元
• 每年约7300万条鲨鱼被捕杀取鳍后抛回海中
• 自1970年以来,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50%

典型案例:
  • 东南亚"电鱼"、"炸鱼"破坏性捕捞,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
  • 中国东海带鱼资源从1970年代的20万吨降至不足2万吨
  • 北大西洋鳕鱼从数百万吨锐减至近乎灭绝

☢️ 危机二:日本核污水排放——跨代际的生态灾难

事件回顾:
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产生大量核污水,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开始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

核心问题:
• 核污水含有氚、碳-14、锶-90、铯-137等60多种放射性核素
• 碳-14半衰期5730年,锶-90易沉积于骨骼
• 预计排放时间30年以上,总量约130万吨
• 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潜在影响:
• 太平洋洋流将使放射性物质扩散至整个太平洋,57天可达中国海域
• 海洋生物基因突变风险增加
• 渔业资源遭受长期污染,部分海域可能不宜捕捞
• 对太平洋岛国等渔业依赖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

🔗 权威信息来源:

🏭 危机三:海洋污染——塑料海洋的警示

塑料污染数据:
• 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 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比鱼类还多(按重量计)
• 超过90%的海鸟胃中含有塑料
• 微塑料已在人类血液、胎盘中检测到

其他污染源:
  • 工业废水:重金属(汞、铅、镉)在鱼体内富集
  • 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死亡区"
  • 石油泄漏:2010年墨西哥湾事故490万桶原油泄漏,影响持续至今

🌡️ 危机四: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的连锁反应

海水温度上升:过去50年升高约0.6℃,珊瑚礁50%白化死亡
海洋酸化:pH值下降0.1,相当于酸度增加30%
洋流变化:影响鱼类洄游路线和产卵场
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影响渔业生产

🇨🇳 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面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和淡水生物保护,
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保护措施,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 一、史无前例的法律保护体系

🚫 长江十年禁渔(2021-2030)

规模:涉及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
退捕渔民:23.1万人,16.5万条渔船
意义:史上最严、范围最广的内陆水域禁渔
目标:让长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 《长江保护法》(2021年施行)

地位:中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
内容:明确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优先
处罚:非法捕捞最高可判刑15年
特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

时间:每年5-8月,持续3-4个月
范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渔船:涉及约10万艘渔船
效果:海洋渔业资源显著恢复

🌱 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渔业发展模式

🐟 1. 海洋牧场建设——"以渔养海"新模式

辉煌成就:
• 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
• 总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 投放人工鱼礁6000多万空方
• 海域生物量提高5-10倍

创新模式:
• 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繁殖场所
• 藻类养殖:净化水质,增加溶解氧
• 增殖放流:补充种群数量
• 休渔轮捕:让海洋可持续利用

💡 典型案例:山东长岛海洋牧场,通过生态修复,海参、鲍鱼等产量增长300%,海水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 2. 深远海养殖——向深蓝进军

技术突破:
"深蓝1号":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可抗17级台风
"经海系列":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水质监测系统
• 养殖水深:从近海20米拓展到深海60米以上
• 单个平台年产量:可达1500吨

重大意义:
✓ 减轻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
✓ 深海水质好,养殖产品品质高
✓ 开辟渔业发展新空间
✓ 目前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00万立方米

🌾 3.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农业典范
📊 规模数据
  • 总面积:3500万亩
  • 年产水产品:300万吨
  • 覆盖省份:30个
  • 惠及农户:600万户
🌿 生态效益
  • 化肥使用量减少50%
  • 农药使用量减少70%
  • 稻米产量提升10-20%
  • 水质改善明显
💰 经济效益
  • 亩均增收1000-3000元
  • 打造优质生态品牌
  • 助力乡村振兴
  •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 模式创新:稻鱼共生、稻虾共作、稻蟹共养、稻鳖共生等多种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 4. 循环水养殖——工业化绿色养殖

技术特点:
节水效率:用水量仅为传统养殖的1-5%,节水率达90%以上
环境可控:温度、溶氧、pH值全程智能监控
零排放:养殖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高密度: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养殖的10-20倍

🏭 应用前景:特别适合水资源紧缺地区和城市周边,实现"工厂化养鱼",目前全国已建成循环水养殖场500多个

🐟 三、增殖放流与物种保护

📈 规模数据

• 年均放流水生生物300亿尾以上
• 涉及品种200多个
• 覆盖水域:海洋、江河、湖泊、水库
• 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

🐠 重点物种保护

中华鲟:累计放流500万尾
长江鲟: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大黄鱼:年放流3000万尾
对虾:年放流100亿尾

🔬 四、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 🛰️ 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技术,实时监测渔业资源变化
  • 🧬 水生生物基因库:保存珍稀濒危物种遗传资源,为物种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 🔬 人工繁育技术:突破中华鲟、长江鲟、大黄鱼等多种珍稀鱼类人工繁殖难题
  • 🤖 智慧渔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于养殖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 五、国际合作与全球贡献

  • 📜 履行国际公约:认真执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
  • 🤝 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水产养殖技术援助,帮助提升渔业生产能力
  • 🚫 打击非法捕捞:参与国际联合执法,打击IUU(非法、不报告、不受管制)捕鱼
  • 🌱 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年中国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 🔬 分享中国经验:海洋牧场、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向世界推广

📚 延伸学习资源

🌐 官方权威网站:
📖 推荐阅读文献:
  • 《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 FAO,全球渔业权威报告
  •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 农业农村部,详细产业数据
  • 《长江生物资源保护白皮书》 -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解读
  •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报告》 - 海洋牧场实践总结
  • 《福岛核污水排海影响评估报告》 - 中国海洋学会
🎬 推荐纪录片:
  • 《蓝色星球II》 - BBC制作,展示海洋生态现状与危机
  • 《长江之恋》 - 长江生态保护纪实
  • 《海洋》 -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震撼视觉体验
  • 《我们的星球》 - Netflix,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

💪 我们能做什么?——青少年行动指南

保护海洋和淡水生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

🍽️
理性消费

不食用濒危物种
拒绝鱼翅、野生鱼类
选择可持续认证产品

♻️
减少塑料

使用可重复用品
拒绝一次性塑料
正确垃圾分类

📢
宣传教育

向家人朋友传播知识
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制作科普宣传材料

🚫
监督举报

发现违法捕捞及时举报
举报电话:12316
做生态保护卫士

💡 深度思考:

长江白鲟的灭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长江十年禁渔是壮士断腕的决心,海洋牧场是智慧的生态实践,稻渔综合种养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全球生态危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保护地球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守护这颗蓝色星球

🆘 濒危海洋鱼类警示

🦈 大白鲨

状态:易危(VU)
威胁:过度捕捞、鱼翅贸易

🐟 蓝鳍金枪鱼

状态:极危(CR)
威胁:过度捕捞、高经济价值

🐠 中华鲟

状态:极危(CR)
威胁:水坝阻隔洄游、水污染

🐟 长江白鲟

状态:灭绝(2020年宣布)
原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

🌊 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

⚠️ 问题一:过度捕捞与非法捕捞

现状:全球约35%的鱼类资源被过度捕捞,60%处于充分开发状态。每年非法、不报告和不受管制的捕鱼活动价值高达260亿美元。

案例:日本渔船在太平洋非法捕捞金枪鱼;东南亚"电鱼"、"炸鱼"等破坏性捕捞方式;鲨鱼被大量捕杀取鳍后抛回海中(每年约7300万条鲨鱼被杀)。

☢️ 问题二: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

事件背景: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产生大量核污水,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开始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

潜在危害:核污水含有氚、碳-14、锶-90等多种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专家估计核污水可能需要30年才能排放完毕。

全球关注:太平洋岛国论坛、韩国、中国等强烈反对,担心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可逆转的损害。

🔗 延伸阅读:

🏭 问题三:海洋污染与塑料垃圾

数据触目惊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比鱼类还多(按重量计)。

影响:海龟误食塑料袋(误认为水母)、鱼类吞食微塑料、海鸟胃中充满塑料碎片。微塑料已在人类血液中检测到,通过食物链传递。

其他污染: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石油泄漏等持续威胁海洋生态。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造成490万桶原油泄漏,影响持续十余年。

🌡️ 问题四:气候变化与海洋酸化

海水温度上升:珊瑚礁白化严重,鱼类栖息地被破坏。大堡礁已有50%的珊瑚死亡。

海洋酸化:海洋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pH值下降,影响贝类、珊瑚等生物的钙质壳体形成。

五、中国的海洋保护行动 🇨🇳

🛡️ 中国在行动

面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海洋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 完善法律体系

  • 《渔业法》修订: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 《长江保护法》(2021):长江流域首部流域专门法律
  • 长江十年禁渔:2021-2030年,史上最严禁渔令
  • 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范海洋开发利用

🏞️ 保护区建设

  • 建立271处海洋自然保护区
  • 长江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珠江口)
  •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 增殖放流行动

  • 年均放流水生生物300亿尾以上
  • 中华鲟人工繁殖与放流:累计放流500万尾
  • 长江刀鱼保护:禁止捕捞,人工繁育
  • 渤海渔业资源恢复:对虾、梭子蟹增殖放流

🌱 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举措

1️⃣ 海洋牧场建设

成就: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总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模式:人工鱼礁、藻类养殖、增殖放流相结合,恢复海洋生态。
效果:海域生物量提高5-10倍,实现"以渔养海"。

2️⃣ 深远海养殖

技术创新:"深蓝1号"等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可抗17级台风。
意义:减轻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环境。
规模:深远海养殖水体达到500万立方米。

3️⃣ 禁渔期制度

海洋伏季休渔:每年5-8月,涉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长江禁渔:2021年起实施十年禁渔,涉及332个保护区。
效果:渔业资源量显著恢复。

4️⃣ 绿色水产养殖

稻渔综合种养:3500万亩,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节水90%以上。
生态养殖模式:鱼菜共生、多营养层次养殖。

🔬 科研支撑与监测体系

🌏 国际合作与贡献

📚 延伸学习资源

🌐 官方网站:
📖 推荐阅读:
  • 《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 FAO发布
  •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 《长江生物资源保护白皮书》 - 农业农村部
  • 纪录片:《蓝色星球II》 - BBC,展示海洋生态现状
  • 纪录片:《长江之恋》 - 长江生态保护纪实

💪 我们能做什么?——青少年行动指南

🍽️
理性消费

不食用濒危物种,拒绝鱼翅、野生鱼类

♻️
减少塑料

使用可重复用品,垃圾分类

📢
宣传教育

向家人朋友传播保护知识

🚫
监督举报

发现违法捕捞及时举报

💡 思考:保护海洋和淡水鱼类资源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保护地球生态的强大力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守护蓝色星球!

📝 随堂检测

📋 智能分层检测说明

第一关:基础测试
• 5道基础题,限时2分钟
• 正确率≥80%(答对4题及以上)→ 进入挑战题
• 正确率<80% → 进入知识点复习

第二关:挑战题
• 3道提高题,考查综合理解
• 检验你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第一关:基础知识测试 ⏱️

请在2分钟内完成以下5道题

2:00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