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鱼类专题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已知的鱼类超过32000种,占所有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它们生活在从浅滩到深海、从热带到极地的各种水域环境中。
搜索鱼类或易混淆生物,了解它们是否属于鱼类及其详细特征
骨骼由软骨构成,没有鳔,体表覆盖盾鳞。
代表:鲨鱼、鳐鱼、魟鱼
骨骼由硬骨构成,有鳔,体表覆盖鳞片。
代表:鲤鱼、草鱼、金鱼、带鱼
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口呈圆形,无上下颌。
代表:七鳃鳗、盲鳗
鱼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点击"开始演示"按钮,观察不同形状在水中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观察:鳃弓呈弧形,鳃丝密集呈梳状排列,鲜红色表明血液丰富
结构:骨质或软骨构成的弓形支架
功能:支撑鳃丝和鳃耙
数量:通常4-5对
特点:有一定弹性,可随呼吸运动
外观:鲜红色,呈梳齿状密集排列
结构:密布毛细血管,壁极薄
数量:每个鳃弓上数百根
功能:气体交换的场所(核心!)
位置:鳃弓内侧,与鳃丝相对
外观:短而硬的突起
功能:过滤食物,防止杂物进入鳃丝
特点:滤食性鱼类鳃耙特别密集
结构:骨质或软骨盖板
位置:覆盖在鳃的外侧
功能:保护鳃,控制水流进出
运动:随呼吸有节律地开闭
鱼的呼吸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形成持续的水流。
动作:
✓ 口张开
✓ 鳃盖紧闭
✓ 口腔和咽腔扩大
✓ 形成负压
结果:
富含溶解氧的新鲜水从口进入口腔
过程:
水流经过鳃丝时:
✓ 水中的O₂扩散进入鳃丝毛细血管
✓ 血液中的CO₂扩散到水中
✓ 通过浓度差完成气体交换
关键:
鳃丝薄、血管多、表面积大,交换效率高
动作:
✓ 口闭合
✓ 鳃盖打开
✓ 口腔和咽腔缩小
✓ 形成正压
结果:
缺氧、富含CO₂的水从鳃盖后缘排出
⚡ 三个步骤连续循环,保证持续的气体交换!
核心原理: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扩散作用)
水中:O₂浓度高 ⬆️
血液中:O₂浓度低 ⬇️
O₂从水中扩散到血液中
鱼获得氧气!
血液中:CO₂浓度高 ⬆️
水中:CO₂浓度低 ⬇️
CO₂从血液扩散到水中
排出代谢废物!
当水流过鳃丝时,O₂的吸收和CO₂的排出是同时进行的!
就像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也是同时发生的。
数百根鳃丝排列整齐,总表面积可达体表面积的10倍以上,大大增加与水接触的面积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呈鲜红色,血液循环快速,能及时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鳃丝壁仅一层上皮细胞厚度,气体可以快速通过,扩散距离短,效率高
口和鳃盖交替开闭,保证不断有新鲜富氧水流经鳃丝,维持浓度差
原因分析:
众多鳃丝增大与水接触面积
鳃丝布满毛细血管,鲜红色
仅一层上皮细胞,利于气体扩散
保证不断有新鲜富氧水经过
结构:体侧有一条由头延伸到尾的线状器官,内有感觉细胞
功能:感知水流、水压变化,测定游泳方向和速度
作用:帮助鱼群游泳、躲避障碍物、捕食和逃避天敌
特点: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感知周围环境
鲑鱼从海洋溯河进入淡水产卵,幼鱼孵化后游回海洋生长
罗非鱼将卵含在口中孵化,海马雄性用育儿囊孵化卵
刺鱼会用水草筑巢,守护卵直到孵化
食用、养殖、捕捞等,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支柱
金鱼、锦鲤等观赏鱼,以及水族馆、生态旅游等
维持食物链平衡,水质指示生物,生态系统关键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正在对海洋和淡水鱼类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状态:易危(VU)
威胁:过度捕捞、鱼翅贸易
数据:种群数量减少70%
状态:极危(CR)
威胁:过度捕捞
价格:一条可卖数百万元
状态:极危(CR)
威胁:水坝阻隔、水污染
现状:野外繁殖已停止
状态:灭绝(2020年宣布)
原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
教训:保护刻不容缓
触目惊心的数据:
• 全球约35%的鱼类资源被过度捕捞,60%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 每年非法捕鱼价值高达260亿美元
• 每年约7300万条鲨鱼被捕杀取鳍后抛回海中
• 自1970年以来,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50%
事件回顾:
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产生大量核污水,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开始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
核心问题:
• 核污水含有氚、碳-14、锶-90、铯-137等60多种放射性核素
• 碳-14半衰期5730年,锶-90易沉积于骨骼
• 预计排放时间30年以上,总量约130万吨
• 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潜在影响:
• 太平洋洋流将使放射性物质扩散至整个太平洋,57天可达中国海域
• 海洋生物基因突变风险增加
• 渔业资源遭受长期污染,部分海域可能不宜捕捞
• 对太平洋岛国等渔业依赖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
塑料污染数据:
• 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 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比鱼类还多(按重量计)
• 超过90%的海鸟胃中含有塑料
• 微塑料已在人类血液、胎盘中检测到
• 海水温度上升:过去50年升高约0.6℃,珊瑚礁50%白化死亡
• 海洋酸化:pH值下降0.1,相当于酸度增加30%
• 洋流变化:影响鱼类洄游路线和产卵场
• 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影响渔业生产
面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和淡水生物保护,
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保护措施,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规模:涉及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
退捕渔民:23.1万人,16.5万条渔船
意义:史上最严、范围最广的内陆水域禁渔
目标:让长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地位:中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
内容:明确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优先
处罚:非法捕捞最高可判刑15年
特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时间:每年5-8月,持续3-4个月
范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渔船:涉及约10万艘渔船
效果:海洋渔业资源显著恢复
辉煌成就:
• 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
• 总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 投放人工鱼礁6000多万空方
• 海域生物量提高5-10倍
创新模式:
• 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繁殖场所
• 藻类养殖:净化水质,增加溶解氧
• 增殖放流:补充种群数量
• 休渔轮捕:让海洋可持续利用
技术突破:
• "深蓝1号":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可抗17级台风
• "经海系列":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水质监测系统
• 养殖水深:从近海20米拓展到深海60米以上
• 单个平台年产量:可达1500吨
重大意义:
✓ 减轻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
✓ 深海水质好,养殖产品品质高
✓ 开辟渔业发展新空间
✓ 目前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00万立方米
技术特点:
• 节水效率:用水量仅为传统养殖的1-5%,节水率达90%以上
• 环境可控:温度、溶氧、pH值全程智能监控
• 零排放:养殖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 高密度: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养殖的10-20倍
• 年均放流水生生物300亿尾以上
• 涉及品种200多个
• 覆盖水域:海洋、江河、湖泊、水库
• 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
• 中华鲟:累计放流500万尾
• 长江鲟:人工繁育技术突破
• 大黄鱼:年放流3000万尾
• 对虾:年放流100亿尾
保护海洋和淡水生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
不食用濒危物种
拒绝鱼翅、野生鱼类
选择可持续认证产品
使用可重复用品
拒绝一次性塑料
正确垃圾分类
向家人朋友传播知识
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制作科普宣传材料
发现违法捕捞及时举报
举报电话:12316
做生态保护卫士
长江白鲟的灭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长江十年禁渔是壮士断腕的决心,海洋牧场是智慧的生态实践,稻渔综合种养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全球生态危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保护地球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守护这颗蓝色星球!
状态:易危(VU)
威胁:过度捕捞、鱼翅贸易
状态:极危(CR)
威胁:过度捕捞、高经济价值
状态:极危(CR)
威胁:水坝阻隔洄游、水污染
状态:灭绝(2020年宣布)
原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
现状:全球约35%的鱼类资源被过度捕捞,60%处于充分开发状态。每年非法、不报告和不受管制的捕鱼活动价值高达260亿美元。
案例:日本渔船在太平洋非法捕捞金枪鱼;东南亚"电鱼"、"炸鱼"等破坏性捕捞方式;鲨鱼被大量捕杀取鳍后抛回海中(每年约7300万条鲨鱼被杀)。
事件背景: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产生大量核污水,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开始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
潜在危害:核污水含有氚、碳-14、锶-90等多种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专家估计核污水可能需要30年才能排放完毕。
全球关注:太平洋岛国论坛、韩国、中国等强烈反对,担心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可逆转的损害。
数据触目惊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比鱼类还多(按重量计)。
影响:海龟误食塑料袋(误认为水母)、鱼类吞食微塑料、海鸟胃中充满塑料碎片。微塑料已在人类血液中检测到,通过食物链传递。
其他污染: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石油泄漏等持续威胁海洋生态。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造成490万桶原油泄漏,影响持续十余年。
海水温度上升:珊瑚礁白化严重,鱼类栖息地被破坏。大堡礁已有50%的珊瑚死亡。
海洋酸化:海洋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pH值下降,影响贝类、珊瑚等生物的钙质壳体形成。
面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海洋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成就: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总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模式:人工鱼礁、藻类养殖、增殖放流相结合,恢复海洋生态。
效果:海域生物量提高5-10倍,实现"以渔养海"。
技术创新:"深蓝1号"等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可抗17级台风。
意义:减轻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环境。
规模:深远海养殖水体达到500万立方米。
海洋伏季休渔:每年5-8月,涉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长江禁渔:2021年起实施十年禁渔,涉及332个保护区。
效果:渔业资源量显著恢复。
稻渔综合种养:3500万亩,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节水90%以上。
生态养殖模式:鱼菜共生、多营养层次养殖。
不食用濒危物种,拒绝鱼翅、野生鱼类
使用可重复用品,垃圾分类
向家人朋友传播保护知识
发现违法捕捞及时举报
第一关:基础测试
• 5道基础题,限时2分钟
• 正确率≥80%(答对4题及以上)→ 进入挑战题
• 正确率<80% → 进入知识点复习
第二关:挑战题
• 3道提高题,考查综合理解
• 检验你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请在2分钟内完成以下5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