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画面的构图法

第二课:画面的构图法

—— 主动经营画面,引导视线,传达情绪与意图

一、认知内容

  • 理解“构图”的定义及其在视觉艺术中的核心地位——主动经营画面,引导观众视线,传达情绪与意图。
  • 掌握五大构图法(S形、三角形、对角线、框式、散点式)的原理与视觉心理效应。
  • 能运用“取景器”从复杂现实中截取有表现力的画面。
  • 能运用“拇指图”快速探索同一场景的多种构图可能性。
  • 培养对画面形式的敏感度与主动经营意识,从“看到什么画什么”转变为“我想怎样表现”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构图法则的视觉特征与情感表达
  • 取景与拇指图的实践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构图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 摆脱被动复制场景,转向主动选择、取舍、借景和安排画面元素

三、五大构图法概念 + 口诀

1. S形构图(之字形)

  • 特征:主元素呈S/之字曲线延伸
  • 心理效应:优雅、流动、深远、有韵律
  • 口诀:S形线,真优美,引导视线漫游走。

2. 三角形构图(金字塔/A形)

  • 特征:主体形成稳定三角形(正/斜)
  • 心理效应:稳定、坚固、庄严;斜三角增动感
  • 口诀:三角形,像座山,稳定庄严又安全。

3. 对角线构图

  • 特征:主导斜线分割画面
  • 心理效应:动感、活力、不稳定、冲击力强
  • 口诀:对角线,有动感,打破平衡显活力。

4. 框式构图

  • 特征:用前景“框”(门/窗/树枝/拱门)套住主体
  • 心理效应:集中视线、突出主体、增加层次/窥视感
  • 口诀:加个框,有层次,主角突出像看戏。

5. 散点式构图

  • 特征:无单一焦点,元素看似随意散布
  • 心理效应:自由、丰富、热闹、叙事性
  • 口诀:散点式,很自由,疏密节奏要讲求。

四、实际教学方法

1. 构图“裁剪师”——取景器练习

  • 用取景器在实景/照片上移动,寻找至少3种不同构图,画小稿。
  • 目标:训练主动“取景”与“选择”,直观感受构图改变带来的画面效果巨变。

2. “拇指图”三步自问

1
主角是谁?(古建?植物?一眼能看清吗?)
2
画面平衡吗?(会不会一边太重一边太空?)
3
好看吗?(相信第一感觉!哪张小稿最让你心动?)
小稿不用精致,几分钟一张,多试几种,最喜欢的即本次写生最佳“向导”。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点

  • 强调:“构图是表达的起点,是为你的画面感受服务的。”
  • 关注:“拇指图”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确保:时间充足,让学生能探索多种构图可能性。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