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内容
- 理解建筑蕴含的几何秩序、结构逻辑与材质美感。
- 面对无限细节 vs 有限画面,掌握“概括+取舍”解决方案。
- 建立空间层次:明确建筑主体地位及与配景关系。
- 运用透视原理现场验证校正,确保结构稳定合理。
- 将复杂细节(瓦顶、窗棂、砖墙)归纳为有组织的线+面,表现材质感。
- 运用“近景清晰、远景概括”原则,主动强化纵深感。
- 掌握建筑与树木、人物、车辆的比例与协调。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
- 建筑透视观察与校正
- 建筑细节概括与符号化表达
- 画面空间层次的主动营造
教学难点
- 建筑群复合透视关系处理
- 高度概括同时保留建筑特征与神韵
- 协调主体与环境配景的构图安排
三、教学准备
- 地点勘察:选透视线清晰、建筑特色鲜明(飞檐/斗拱/砖石肌理)且安全的街区或古村。
- 示范工具:大号速写板、4B-6B炭笔/软铅笔、橡皮。
- 辅助道具:透明塑料片(取景框)+白板笔,可在空中“虚拟”画透视线。
四、课程概念——「三步法」
① 透视验证:定海神针
1
现场定视平线:“与你眼睛等高的水平线”——手比划+口述。
2
找消失点:用铅笔延长屋檐/窗台线,观察交汇于视平线。
3
验证技巧:
- 铅笔测量法:伸直手臂,锁定肘,用铅笔比角度/比例。
- 负形检验法:看建筑间空白形状是否舒服,负形准=正形准。
教师示范:用长轻直线快速在纸面标出视平线+两消失点方向→把建筑概括成长方体+三棱柱屋顶。
② 细节概括——从“建造”到“描绘”
瓦片:“分组-示意”法
- 近:刻画几片叠压关系;中:波浪线/断线示意;远:两条平行线带过。
- 表现整体趋势,而非每片个体。
窗户/门廊:“框-线-点”三步法
框
画窗洞深色/浅色块面
线
块面内用几线暗示窗棂结构
点
最深阴影或把手用点示意
砖墙/木墙:“破译-暗示”法
画一半砖缝或几笔木纹,留一半给观众脑补;“画一半,留一半”。
③ 主观处理——强化空间戏剧性
近景(视觉中心):结构清晰,黑白灰对比最强,笔触丰富肯定。
中景:简化结构,合并琐碎,对比度减弱。
远景:概括为剪影或统一灰调,保留最基本外形,与天空相融。
中景:简化结构,合并琐碎,对比度减弱。
远景:概括为剪影或统一灰调,保留最基本外形,与天空相融。
环境配景
- 树木:软景简化,服从建筑外形,不抢戏。
- 人物/车辆:比例标尺+活力点,简化为动态剪影,大小符合透视。
五、学生实践与分步指导
第一阶段:透视分析与构图起稿
任务
用取景器选含主体+环境的前中后景。
要求
① 最轻线定视平线;
② 几何体概括建筑核心块,透视方向准;
③ 简单标出前景/远景位置。
② 几何体概括建筑核心块,透视方向准;
③ 简单标出前景/远景位置。
教师巡回:这是基础,宁可慢,但求准。
第二阶段:深入刻画与质感表现
1
整体到局部:先分大受光/背光面,建立黑白灰关系。
2
植入细节:用“概括法”加屋顶、墙面、窗户,自问“必要吗?”
3
材质表达:直线排线/点簇/曲线暗示砖、瓦、木。
4
整合环境:添树木/人物,虚而简,衬托主体。
第三阶段:整体调整
自检四问:
① 透视稳定吗?——建筑要倒吗?
② 空间分明吗?——前中远层次拉开了吗?
③ 主次突出吗?——视觉中心对比最强?
④ 画面整洁吗?——琐碎跳笔触需弱化/擦掉。
① 透视稳定吗?——建筑要倒吗?
② 空间分明吗?——前中远层次拉开了吗?
③ 主次突出吗?——视觉中心对比最强?
④ 画面整洁吗?——琐碎跳笔触需弱化/擦掉。
六、评价标准
优秀:透视准确稳定,体积感强,细节精炼特征鲜明,材质有方,空间层次清晰,整体感强。
良好:透视基本正确,结构清晰,有概括意识但细节可再简练,空间层次待加强。
待提高:透视明显错误,结构松散,陷入琐碎抄袭,缺乏整体规划与主次。
良好:透视基本正确,结构清晰,有概括意识但细节可再简练,空间层次待加强。
待提高:透视明显错误,结构松散,陷入琐碎抄袭,缺乏整体规划与主次。
七、教学提示
- 强调“先整体后局部”,避免过早抠细节。
- 鼓励大胆概括,敢于省略不必要细节。
- 提醒常退后观察,检查层次与黑白灰。
- 透视困难学生可先画简单几何体练习。
- 展示优秀建筑写生,建立概括意识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