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自然的肌理——树、石、草的画法

第五课:自然的肌理——树、石、草的画法

—— 让笔触长出生命的“皮肤”

一、认知内容

  • 理解树、石、草并非简单符号,而是具有独特形态、质感与生长逻辑的自然物。
  • 掌握表现质感的关键:笔触(点、线、面)(点、线、面)+ 黑白灰归纳
  • 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观察顺序:先抓大形(剪影)→刻画肌理→回归整体关系。

二、分类学习

1. 树木——抓住姿态与骨骼

枝丫生长规律:
① 粗细:主干→分枝,下粗上细;
② 结点:画小“鼓包”,自然弯曲;
③ 穿插:前后、女字交叉,忌平行/打结。
光影/美学:
前明后暗;排线疏密表现圆柱体感;长短节奏“三长两短”。

绘画步骤

1
剪影起型:眯眼→看外轮廓→简练线条画团块。
2
树枝穿插:先画被挡部分,再前景枝,体现空间。
3
叶片表现:远一调子、中笔触组、近点缀几片;松短线簇、梧桐大点簇、柳长弧线。
圈重点:柔软线画叶,硬朗线画枝,对比让画面灵动。

2. 石头——表现体积与硬度

“石分三面”:把石头当六面体,先左、右、上三体面;再画转折、凹凸、厚薄、虚实。
短直线+方点勾轮廓,避免圆滑曲线。

绘画步骤

1
抓轮廓:硬朗不规则直线定外形。
2
找明暗:疏密排线表现凹凸;凸起少排、凹处多排。
3
顺结构排线:裂纹、苔藓顺着体面转折,亮疏暗密。

3. 草丛——描绘群体与动势

核心:“画草不是画一根根线,而是一丛丛、一片片的‘面’。”

三种笔触

  • 点画法:色块打底→亮色小点突嫩叶,深色点压底层。
  • 线画法:长线+短线/圈线,方向随生长动势。
  • 面画法:大小块面+点线点缀,层次丰富。

绘画步骤(线描版)

1
单叶起笔:下重上轻,弧线提锋。
2
组合成丛:3-5片一组,高低交错,底密顶疏。
3
层次叠加:后细线、前加重,形成前后空间。

万能“三线法”构图(草、花通用)

主线(最长最显眼,C位定势)
辅线(与主线同向但弱)
破线(方向相反,制造矛盾统一,份量不超主线)

三、教学准备

  • 场地:有不同树种(松/柳/梧桐)、多样石块、高矮草丛的公园或庭院。
  • 辅助:打印植物小知识卡、取景框。

四、实际教学方法

1. 感官体验 & 观察提问

摸一摸:树皮粗糙还是光滑?石头圆浑还是棱角?草叶扎手还是柔软?
看一看:纹理方向、生长趋势、前后遮挡。

2. 分单元示范

① 树:剪影→骨骼→叶片

1
教师选特征明显树,学生眯眼→画外轮廓剪影。
2
示范枝丫“女”字穿插,先暗后明,体现前后。
3
分组给笔触:松短线簇、柳长弧线、梧桐大点簇。

② 石:三面→明暗→裂纹

1
学生观察受光、侧光、背光三面。
2
短直线+方点勾轮廓,亮疏暗密排线。
3
裂纹/苔藓顺转折添加,亮面留少暗面加密。

③ 草:分组→方向→疏密

1
教师示范把草丛分三大组,各给朝向。
2
用笔跟随生长方向:挺/弯/飘。
3
边缘受光处疏,根部背光处密,形成深色块。

五、评价标准

优秀:准确抓住三种元素形态与质感,笔触得当,黑白灰明确,画面生动。
良好:能理解特征,笔触基本正确,但刻画深度或整体感稍欠。
待提高:特征不明显,笔触单一杂乱,仍停留在符号化阶段。
问题反馈